养成固定频次陪伴的技巧与方法

养成固定频次陪伴的技巧与方法

为了让父母真切感受到陪伴的重要性和时间的紧迫性,我们在家长课堂上做过一个游戏:

测一测一天中你陪伴了孩子多久

首先,拿出一张白纸,将白纸对折一成二,再对折二成四,再对折四成八,再三折,等于24块,我们把这24块纸看成是一天中的24小时,每一格代表1小时,把你每天睡觉的时间撕掉,把工作吃饭的时间撕掉,把你生活中每一天要用的时间撕掉,看一看你手里还剩多少时间在陪孩子和家人,结果有的人剩了5小时,有的人剩了2小时,有的人剩下了1小时不到,还有的人什么都没有剩下……

做完游戏,好多家长都沉默了,平时自己没觉得,原来自己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那么少。即使有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孩子身边,想到自己经常因为疲累而生出对孩子的抱怨、指责,这种低质量的陪伴,也让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

世界越来越大,家庭越来越小。网络社交越来越活跃,陪伴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牵着孩子的手、和孩子一起大笑,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似乎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奢侈的事情。陪伴,绝大多数父母的最大难题是没有时间;或者说绝大多数父母不想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父母,面临着“421”的家庭格局,为了应付生活,大部分父母都是上班族,孩子只能交给老人照顾,父母可能只有假日才可以抽时间陪孩子。

当然,这固然有社会发展的因素在制约着大部分的父母,不可能完全有时间陪伴孩子。而我在这里呼吁,首先要尽最大努力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那些留守孩子屡屡出事故的报道让每个成为父母的人心都为之震动,如果在赚钱和把孩子留在身边做选择,我认为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我们为了短期的赚钱把孩子完全放任不管,到最后挣再多钱都弥补不了留在孩子身上的伤害和亏欠。

另外,把一天中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就能养成固定频次的陪伴习惯。比如,非常适合培养高质量陪伴的时间段,一天中有这么几个:

第一,早晨起床到出门的这段时间。

一日之计在于晨,当孩子从睡梦中醒来,如果父母这个时候给予孩子是温暖贴心的陪伴和照护,孩子一天都会心情愉悦。比如妈妈用温柔的声音唤孩子起床,亲亲孩子让他感受早晨来了。比如爸爸用开心乐观的状态展示给孩子新的一天要用满满的活力来应对。一家人吃早餐,各自给对方加油,共同面对一天美好的生活。而不应该把早晨宝贵的时间当成“战争”,父母催促,孩子苦恼,然后急匆匆出门,更有甚者还一路指责孩子赖床不起害父母要迟到等。

第二,晚上下班回家吃饭前后的这段时间。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陪伴孩子的黄金时间,因为一天结束,可以带着孩子回顾一天的状态,观察孩子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如果是已经上了幼儿园的孩子,这个时候最好能听孩子讲讲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他有没有帮助别人,别人有没有帮助他,他觉得最开心的事是什么等。在这些问答中,父母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还能对孩子在人际关系上进行引导,让孩子成长为健康快乐的人。晚饭前后也要让家里充满快乐的气氛,如果吃晚饭时心情不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肠胃健康,进而影响孩子对营养的吸收。而融洽的就餐氛围可以促进孩子的食欲,让他们对食物充满期待,而且正向积极的家庭氛围能够互相感染,让父母爱上回家,让孩子期待和父母一起进餐。

第三,晚上睡觉前这段时间。

如果前两个时间段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无法保证每天抽出固定时间来陪伴孩子,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那么睡前这段时间一定要好好把握。很多孩子养成的阅读习惯,大部分与睡前父母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有关。别小看每天固定时间的阅读,这是潜移默化的习惯力量和惯性使然,孩子在不经意间养成了阅读习惯,而且在孩子成人后,他躺在爸妈的臂弯里阅读的场景,会成为他不断回放的幸福片断。

晚上睡觉前是孩子养成阅读好习惯的黄金时间,每天睡前的晚安故事是父母和孩子共享童话世界的美好时光。所以一定要珍惜这段美妙的亲子时光,不过,很多时候,都是妈妈负责扮演讲故事这个角色,其实爸爸给孩子讲故事的效果会更好。爸爸们一定要尝试一下,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如果父母在一天中这三个时间段里用心去陪伴,每次哪怕只抽出10分钟或5分钟时间,只要形成习惯,也能真正做到高质量、高频次的陪伴,让孩子收获不一样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