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是为了分离而存在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边界感的建立,最终要实现的是父母与孩子能够正常分离,实现各自独立,这个独立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生理和情感上的。
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不能做到健康的分离,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我们看一个案例:
四岁的鲁克斯在幼儿园中班就读,大家都觉得鲁克斯内向安静。从他一岁起,爸爸一直在国外工作,妈妈和姥姥姥爷带着他在北京生活。当爸爸调回国内工作,与鲁克斯相处时,发现他太胆小了,为了锻炼他,爸爸要求他做一些事情,可孩子总是以“不会”“不想”去拒绝。爸爸见状非常生气,常跟鲁克斯发脾气,还会指责妈妈教育失败。为了避免争吵,妈妈会偷偷帮鲁克斯完成爸爸交给的任务,结果是鲁克斯的爸爸发现妈妈帮了忙,更加生气,还打了鲁克斯,夫妻关系也陷入僵局。
这个案例不是个案,而是非常普遍。尤其是家里父亲在外工作,在教育上有缺位,等到真正想去管孩子的时候,就会出现对抗与矛盾。
首先,鲁克斯和爸爸的依恋关系并不稳定。当爸爸不停地要求鲁克斯尝试一些在鲁克斯看来需要勇气才能做到的事情的时候,他可能会觉得爸爸很可怕。同时,爸爸对孩子的状态是监督而不是帮助,所以这会让父子关系变得更加难以应付。爸爸急于求成却没有让孩子对他产生依赖和信任,既然有很长时间没有在鲁克斯身边,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起亲子关系,多长时间先不做具体要求,而是陪伴、接纳以及用同理心看待孩子的胆小问题,这也是父母要修的爱的功课。
其实,孩子胆怯害怕的感受本身是合理的,就像我们遇到一些事情,我们感到害怕,难道说不害怕就可以不害怕了吗?理智战胜不了情感,特别是孩子,当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恐惧和担心的时候,这种被理解、被懂得就可以降低孩子的对抗情绪,同时让孩子更有勇气去面对挑战。
一方面,希望孩子有好的行为就要让他先有好的情绪和感受,另一方面,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为了想要孩子变成自己期望的样子而进行惩罚或恐吓。也不能像鲁克斯妈妈那样包办替代,如此一来,孩子学不会处理问题,会对妈妈更加依赖,也不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边界意识。妈妈的参与会让他认为自己的事情不需要自己负责任,而是有妈妈替自己摆平。这种越界的方式实际上是不能够让鲁克斯保持独立的,也侵犯了他的个人边界。
不替代他完成任务而是给予支持有很多方法。可以鼓励孩子树立信心,特别是跟孩子一起回顾他曾经表现勇敢的瞬间,让孩子相信自己,比如,鲁克斯失败时,妈妈应该帮助鲁克斯去寻找可能的完成方案是什么,而不是去替代他完成。另外,如果妈妈更懂教育理念,就不应该害怕自己的丈夫生气,而要与之沟通,共同去商量方法来应对孩子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好夫妻关系的同时又能惠及亲子关系,最后达成家庭成员的一致目标,那就是给孩子爱,给孩子边界感,让孩子很好地与父母分离,真正独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