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规则的最大挑战——孩子的反抗
规则是一种约束,有约束就一定会有反抗,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孩子的反抗。孩子为什么要反抗呢?孩子的反抗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最好理解。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遵守规则要么意味着停止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玩积木,要么就是意味着要开始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比如去刷牙,或者两者同时包括,比如停止玩积木因为要去刷牙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当然不开心,当然要反抗了。面对这种反抗,家长只要做到理解同情,但是坚持就好。毕竟,作为家长,我们的职责并不是保证孩子时时刻刻都开心,我们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在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其实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他们只是需要发泄一下情绪,家长要有能力接纳他们的情绪,并安抚孩子,千万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影响。这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并成为孩子的榜样。
第二种情况的反抗很常见,这种以试探为目的的反抗往往出现在一个规则刚刚建立的时候,或者出现在态度不够坚定的父母身上。有的时候,孩子的反抗就是为了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权利与影响力。这种乐于反抗的天性是人类与所有哺乳动物的共同点,行为生物学上叫做“攻击性社会探索”。所以面对这样的试探,父母需要注意的一是父母要共同分担,两个人都会陪孩子玩儿,也都会要求孩子遵守规则;二是了解了孩子的意图之后保持冷静,他们不过是把你作为了测试的对象,而且也没有谁比你更合适成为这个对象了;三是如果你的孩子碰巧是一个“小斗士”也不要退让,因为那只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斗志。
第三种反抗也很常见,那就是孩子发现只有他们不遵守规则时,才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因为孩子天生就渴望父母的关注,如果不能从积极的行为上得到父母的关注,他们就会尝试用破坏性的行为吸引家长的关注。遗憾的是,通常情况下,在大部分家庭里,后者都更有效。父母应该怎么摆脱这个怪圈呢?下面讲几个要点:
首先,父母要停止对不当行为的关注,反而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对于一些不当行为,可以暂时采取忽视的方法进行冷处理,这是打破恶性循环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其次,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发现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需求,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有限,很多不当行为背后往往有着一些正当的需求,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需要父母的细心观察,并基于对孩子的了解主动挖掘出来。
再次,要在规则执行的过程中让孩子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果不写作业的话,明天她需要自己面对老师,跟老师解释为什么她没有写作业。从一开始,父母就要让孩子知道,写作业是他们的责任而不是父母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没有遵守规则而惹出了麻烦时,要让他们成为解决麻烦的一部分。比如,当他违背了不能在家里踢球而打破了杯子时,请他们帮忙清扫,并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个新的杯子作为赔偿。
最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对孩子的投入度,不仅仅是时间,更要在频次和质量上用心思。一个父母投入充足的孩子,是不需要借助不当的行为来争取家长的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