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溺型教养方式

宠溺型教养方式

宠溺型的父母表现就是对孩子爱得没有原则。爱孩子但对孩子缺乏应有的管束与控制,哪怕孩子违反规则,父母也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完全以孩子的意愿为中心,不愿意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控制与管理,所以会对孩子有过度保护、偏袒、溺爱的行为,认为爱孩子就要完全顺从孩子。

我们发现,如果家庭把孩子放在高高在上的第一位,那么孩子将来发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扰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这类被溺爱长大的孩子独立性、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控力等方面的表现都不是很好。他们总觉得自己应该被照顾,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受挫感就特别强烈,他们还会表现出太娇气和不耐烦的生活状态。要么对外挑剔,觉得一切都不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要么就是对自己攻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卑退缩。

在咨询案例中,很多宠溺型的孩子是父母带着来咨询,然后对父母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不满,而父母总是显得唯唯诺诺、小心谨慎,生怕自己哪儿做错了。就算是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即使是在咨询室里,你也会发现父母依旧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咨询过程中提醒孩子喝点水,甚至经常帮孩子表达,当孩子对他们发怒的时候,父母就会露出幸福但又难为情的笑容。

咨询结束后总是缠着老师说自己的孩子是多么多么优秀,而且当孩子开始独立咨询的时候,他们也总是不断打听孩子说了什么,还不断授意和暗示心理老师要把自己的意图传递给孩子。说直接点,父母也是想通过咨询师的嘴巴继续改变和控制孩子。宠溺型的家长其实是在控制自己的孩子,他们不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这样就能长时间待在自己的身边接受自己的关照。

我们看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带着6岁的孩子坐地铁,孩子胖墩墩很可爱,个子也高。妈妈进了地铁发现没有空座,于是就跟一位坐着的乘客说:“能不能把老幼病残孕专座让出来,我家孩子要坐。”乘客看了一眼这位妈妈,又看了一眼身边的孩子,非常不情愿地站了起来。妈妈连忙拉过自己的孩子把他按在座位上:“快坐宝贝,一路累坏了吧?”孩子只顾自己拿着手机玩,妈妈一会儿用吸管杯喂孩子水喝,一会儿又问孩子要不要吃点东西。孩子头也不抬,也不回应妈妈。打游戏打到激烈的时候,孩子手舞足蹈,脚不小心踢到了一位站在旁边的乘客,乘客有些不高兴,往一边挪了挪脚步。这位妈妈小声嘀咕了一下:“事儿真多,不就是孩子无意中踢了一下嘛,能怎么着?不能忍就坐私家车,别来坐地铁嘛。”旁边的人看到这位妈妈的做法,都露出了鄙视的眼神。

案例中的妈妈就是典型的宠溺型家长,这样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下第一重要的,爱没有原则和是非,失了尺度,这样反而对孩子是一种伤害与错误的指引。

我们再次提醒家长:第一,不要让孩子成为家庭中的特殊人物,或中心人物。第二,不要无条件或没有任何限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物质或心理方面的需求。要鼓励其独立性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第三,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和劳动中来,不要因为怕孩子累,或者家长怕麻烦而不给孩子劳动的机会,这样等于剥夺了孩子的参与感,他会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第四,对孩子的言行要有规矩,不要让孩子成为特权阶层,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这样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第五,不要无边界地宽容和袒护孩子的弱点和错误,这十分不利于孩子的人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第六,老师以及其他长辈对孩子的意见或批评要能客观对待。

总之,父母应该适当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孩子的自主性和行动能力,尽量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并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应该控制好自己对于孩子的感情,要理性去爱孩子。

看看数据怎么说

宠溺型的父母对于3~4岁和4~5岁孩子无明显消极或积极的影响。但是对于5~6的孩子,在身心状况、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科学研究、感受与欣赏方面均有消极的影响,因为孩子开始独立了。所以,父母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