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身边不等于陪伴
有句玩笑话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手一机,随时随地当低头族成了现代人生活的常态。正是由于这种现象,才有很多教育专家呼吁,家长要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
有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入度直接影响到孩子专注力的养成。换句话说,父母的投入度越高,孩子长大以后的专注力越强。这其实很好理解,孩子总是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注,如果他们的精力都用在了吸引成人的关注上,那么他们就很难集中精力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长此以往,就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自己专注力的养成 。由此可见,家长对于孩子的投入是家庭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必须得到家长的重视。
在长期与家长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投入度不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双职工家庭,爸爸、妈妈因为忙于工作,不能长时间陪伴孩子,会对孩子产生很深的愧疚感。还有一部分父母即使下班回到家,也容易被手机吸引而忽略孩子。生活中,爸爸妈妈们习惯了用手机打发时间,一天当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手机。相信99%的家长都当着孩子的面玩过手机,甚至有些爸爸妈妈还会把手机给年幼的孩子玩。
很多父母还很委屈地说:“我们没有把孩子扔给老人,也没有让孩子当留守儿童,天天在孩子身边难道还不是陪伴孩子吗?”这样的陪伴还真不是。比如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
当孩子想跟爸妈说说幼儿园的事情时,发现爸妈在玩手机;
当孩子牵着父母的手去公园的时候,爸妈的眼里并没有风景,依然在玩手机;
当孩子让爸妈讲故事的时候,爸妈在玩手机;
当孩子希望爸妈能跟自己玩游戏的时候,爸妈在玩手机……
这样的状态只能算是陪着,父母的注意力不在孩子身上,就不能称为真正的陪伴。带孩子,最怕一句:“你自己去玩,我忙着呢!”这样孩子就像没人握着方向盘的汽车,会偏离轨道。
小朵妈妈是全职家庭主妇,每天家务之外的时间全部用来照顾孩子。用她的话说,自己是一个不领薪水的保姆,恨不得关掉手机流浪三天,实在太累、太烦了,所以,孩子只要从幼儿园回到家,她总是表现得很没有耐心。孩子想对妈妈说幼儿园的事,她总以“妈妈很忙,一会儿再说”来应付孩子。孩子想让妈妈讲故事,她总说“今天太累了,要早点儿休息”拒绝孩子。孩子想让妈妈陪自己做手工,妈妈总以“你自己玩儿,妈妈很忙”来推脱。时间一长,孩子虽然每天看到妈妈在身边,却依然感到很孤独,在幼儿园里表现得也是一副小心翼翼不太合群的样子。在小朵幼小的心里认为妈妈总是很累、很忙,顾不上陪伴自己。但在小朵妈妈的心里,她自己每天围着家务和孩子转还要怎么陪?
这也是很多父母的思维,认为每天在孩子身边就等于陪伴,殊不知全职妈妈即使常常在孩子身边,却不是真正的陪伴。更多的情况是疲惫造成的不耐烦,拒孩子于千里之外的冷漠,孩子不但感受不到真正的陪伴,还会生出更多的委屈,认为妈妈近在咫尺却离自己很远。
尤其是当今社会,孩子们普遍没有同龄玩伴,离开幼儿园,大部分孩子会关在家里,除了玩具、电子产品,剩下的玩伴只能是父母。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和父母有互动,因为父母是他们仅有的伙伴。在这种情况下,说得严重些,父母就像孩子唯一的救命稻草,如果能抓住,就可以顺利成长,如果抓不住,可以想象孩子的童年会缺乏很多东西。
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学习如何陪伴孩子,正确投入时间和精力,把仅仅是“陪着”提升为用心“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