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养知识,重新认识自己

学习教养知识,重新认识自己

教育是一种觉醒。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的孩子也必圆满。借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的机会,在你自己身上下功夫吧,以此来实现人生的圆满。教育是一种觉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每一对夫妇,一旦成了人之父母,便有了教养的义务与责任,有了这样的责任就产生了改变的需要。父母要想成为孩子的榜样、导师,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并且要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改变自己,甚至是重塑自己,而且这也是重新认识自己以及原生家庭的过程。会明白自己为什么是现在的自己,也开始试着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很多父母说的,感谢孩子给了我们再一次成长的机会。我们也经常会说,要想成为更好的父母,先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些父母认为只要孩子好了,父母就会好,这其实是搞反了,应该是只有父母先好了,孩子才会更好。

孩子成长的过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从出生开始孩子就会先对自己进行探索和认知,只有完成了对自己的建构,才开始对环境和其他人探索和认知,开始建构自己和这个世界以及他人的关系。父母也是一样,先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与孩子互动。

在学习孩子的9种气质维度时,父母会发现,自己的气质类型其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如何判断和对待孩子的气质特点。还有很多父母在学习教养方式时会发现,自己很多对待孩子的教养方式其实是从自己父母那里传承下来的。

比如,我们小的时候经常被父母指责、批评、教育,很多父母恨铁不成钢地说:“这是为你好。”

如果你抱怨或是顶两句嘴,他们觉得很伤心:“关心你还错了?”

当你听话的时候,他们说:“你看,我就说没了我们,你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你没听话,最后结果不好,等待你的就是最可怕的那句话:“你看,我说什么来着?”

总之,父母似乎不会犯错,他们永远是对的。从古至今“我这是为你好”这句话伴随着多少孩子成长。

而这些被家长耳提面命长大的孩子会怎样呢?在听到家长所谓的“我这是为你好”的话,他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呢?当父母为自己的婚姻做主时,孩子闹得与父母脱离关系;当家长为孩子报很多兴趣班时,孩子甚至一样都不想学……所有的所有都是对“我这是为你好”最好的讽刺吧!

如果不用新的观念和教养知识来改变这种模式,就会沿袭和传承原生家庭的那一套教养模式,然后如法炮制在自己孩子身上。

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很少有机会真正静下心来,质疑一下生命中发生的所有事情背后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我们也很少有机会去探究生命的轨迹,这个不可思议的轨道背后到底有没有隐蔽的秩序。

心理学方面有过这方面的研究:

一个女孩子,从小看着父亲沉迷于摸虾捉鱼,宁愿把所有时间都放在这些兴趣爱好上,也不愿意去为自己赚钱交学费,她不理解并且排斥这种做法,可是却在成年后找了个与父亲一样不愿承担责任的,沉迷于种种兴趣爱好中,对孩子与家庭不管不问的老公。

一个男孩,从小在母亲的唠叨、谩骂中长大,一直觉得这样的女性让他很难堪,结果事与愿违,等他结婚后发现自己偏偏找了一个跟母亲极其相似的爱人。

是不是很奇怪?用逻辑无法说通。按理说,女孩不喜欢父亲的类型,一定要找一个与父亲相反的类型,为何最后还是找了一个与父亲一样的呢?男孩不喜欢那样的母亲,为何却偏偏又找了一个跟母亲相似的呢?

心理学把这种说不通的逻辑定义为“强迫性重复”。一方面是我们从原生家庭中习得了这种相处模式,内化了父母给予我们的角色定位和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则是因我们潜意识里都渴望能够疗愈自身,于是我们会不自觉地回到过去的心理状态中,希望能够重新塑造和改变这种互动模式。

所以,当父母开始学习教养知识,也是对自己成长的回溯,能够重新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就会改变之前错误的教养观念和自己习得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从而不再复制旧有的、错误的教养方式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当父母们通过学习教养知识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时,他们就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把更好的教育方式应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并把这种好的方式从自己孩子这一代开始传承下去。

所以,学习教养知识的过程,受益更大的往往是家长,家长通过学习,进行反思和提升从而进行改变。教养知识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通过父母的改变而实现的,孩子通过父母的改变收获更好的家庭教养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最终成为一个优秀教育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