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型教养方式
忽视型教养方式表现为不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对孩子的行为和需求视而不见,采取放任忽视的教养态度。父母一般会把重心放在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事情上去。一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这类忽视型的教养方式越来越少了,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很多父母为了工作或者是做生意确实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导致孩子的身心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对孩子长大以后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忽视型教养方式的家长会更多地采用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他们相信“树大自然直”或者“船到桥头自然直”,对孩子的很多行为不去关注和管理,甚至有的家长从不过问和观察,当然也不会采取任何有意义的行为。这种方式和强权型的、宠溺型的教养方式一样不可取,至少不应该高频率出现。
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并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负有责任。对孩子的教育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的基础是充分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并给予不违背规律的教育和管束,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不然的话孩子会感觉到被忽视,父母的冷漠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够重要,不值得被爱,会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中也是冷漠的态度。他们的另一面是自己做得特别好,对别人也特别好,他们的内在逻辑是,我对别人如此好,别人也应该如此对我,但是在人际关系中这个逻辑似乎不总是成立的,所以他们会感觉受挫,又会引发自己不受欢迎的思考。他们往往也会很努力,但是经常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他们从小得到的支持和关爱比较少的原因造成的。
我们看一个案例:
有个男孩回家和父母说班级里的小朋友给他取外号,叫他“意大利棒棒糖”,他非常讨厌这个称呼。每当别人喊这个外号的时候,他都捂住耳朵,每天不想去幼儿园。爸妈听了不以为然,对孩子说:“取个外号也没什么呀,‘意大利棒棒糖’又不是很难听,别大惊小怪,让他们叫好了。又不是挨打受委屈,别人叫个外号没关系。”孩子发现爸妈并不理解自己,心里十分委屈。最后发展到有的小朋友向他动手他也不敢跟老师说,回家了也不再对父母说。孩子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大惊小怪,爸妈并不会理解自己。发展到后来,孩子精神极度紧张,出现了尿床和口吃的现象,爸妈却认为是孩子越大越倒退,还数落孩子。
这个案例中的父母采用的就是忽视型的教养方式,他们并没有去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在孩子认为已经受到伤害的时候,父母竟然轻描淡写地认为是孩子自己事儿多,这样导致孩子出现了轻微自闭,不再向父母敞开心扉,独自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儿童比较容易有妒忌心、情绪不安、兴趣狭窄,在群体中比较难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企业中很多参与感比较差、归属感很难建立起来的员工有一部分是这个原因。另外,这类孩子父母没有给予必要的行为准则和强化,长大后也容易缺乏社会责任心。
因此,父母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关注。毕竟在孩子生命的早期,没有什么比父母对于孩子的有效陪伴更加重要。而这个关键时期的陪伴在孩子6岁以后是很难弥补的。
看看数据怎么说
对3~4岁的孩子无明显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对4~5岁孩子的表现与创造能力有积极的影响。对5~6岁的孩子无明显消极或积极的影响。
这个数据会不会让父母觉得不管反而会更好?当然不是。我们对这些数据均有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查,在忽视型的教养关系方面,极少有父母完全符合这个定义。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大家意识到了孩子教育的重要性,都会抽出时间来教育和陪伴孩子,而且现在托管机构也很多,孩子在里面也能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这组数据中的忽视型其实是指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更充分地参与到孩子的教养当中来。同时我们确实可以发现减少对孩子的干扰,适度地管教孩子,比不懂得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而盲目地实施管教还要有益处。因此,在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适度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当中去对孩子是最有利的。
当然,任何教养方式都可以通过对自我性格的觉知、教育知识的掌握做出很大的调整和改善,父母在这方面要多多努力,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和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