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任务式”陪伴糊弄孩子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一个人成熟的魅力是跟老人在一起像老人,跟孩子在一起像孩子,跟狗在一起像狗。虽然看起来有点戏谑的味道,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如果一个成人与老人在一起能像老人一样思考,与孩子在一起像孩子一样思考,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把自己的那个频道切换成孩子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跟孩子一样思考,陪伴产生的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父母潜意识里把陪孩子看成一项任务,就像每天必须喂宠物遛小狗一样,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那么内心会有隐隐的不耐烦。虽然人陪在孩子身边,但心里想的却是: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孩子咋这么烦人呢;晚饭要吃什么,再不去买菜要晚了;身心都好累啊,谁能理解我呢……
在这样的状态下,父母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抗拒陪伴孩子这件事的。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躁,打发时间,就会出现一边陪孩子,一边玩手机,或者心不在焉地敷衍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并不是父母全身心的陪伴,而是被糊弄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是父母比较死板不懂变通,把陪伴变成了任务式的安排,比如某个时间点必须讲故事、某个时间点必须涂鸦,某个时间点必须背古诗。无论什么事情,一旦变成了任务式的重复,孩子就容易厌倦。想要亲子时光更加高效,爸妈可以尝试做个事情列表,每天让孩子从中挑选一两个最想做的,不仅孩子喜欢,亲子互动的效果也会更好。
我们看一个案例:
淘淘的父母属于高知父母,从小对淘淘的教育比较重视,交了昂贵的学费报了全脑开发早教课程。每天下班后,夫妻俩人总会有一个人来陪伴孩子,盯着孩子巩固练习早教课程学过的东西。10分钟时间转魔方,10分钟时间认识闪卡,10分钟点读汉字,最后还要背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淘淘开始十分抗拒,他并不想按照父母安排的时间来学习和复习。但淘淘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学习目标,就会让淘淘搬个小凳子坐在墙角面壁思过。等半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过了之后,淘淘想看动画片,而父母却以动画片没有营养、会造成近视等理由加以拒绝。时间一长,淘淘在家人眼里是个小学霸,但到了幼儿园却是另一番景象。当别的小朋友们专注地做手工或画画的时候,淘淘却一刻也坐不住,不是给别的小朋友捣乱,就是呆呆地坐着,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尤其是老师不去盯着他的时候,他像个小木偶一样,完全没有自主能力。
案例中的淘淘其实是父母在任务式陪伴下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这种陪伴并不是陪伴,而是监督和检查,是高高在上的逼迫和压制。如此一来,孩子并不会感受到父母的陪伴,而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一旦脱离了这种压力,轻则会让孩子变得没有自我意识,重则孩子会出现加倍捣乱或不守规矩的行动,以释放内心被压制的天性。
所以,高质量的陪伴,是父母要把自己的频率调到和孩子一样,把自己想象成孩子,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角色不同,心态自然也不同。暂时忘掉工作,忘掉手机,忘掉各种焦虑,甚至忘掉家长的角色,单纯地和孩子一起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单纯地和他一起做个游戏,享受其中,活在当下。而不是把陪伴变成一种任务,也不是让孩子完成一种任务还美其名曰说成是陪伴。这样的陪伴说白了是“假陪伴”,父母扮演的不是孩子的伙伴,而多是监督的角色,就是看着孩子写作业,看着孩子读书,看着孩子玩游戏,却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