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权型教养方式
强权型,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类父母具备强大的权力意识,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
以家长的意识为主,不顾及孩子的情感和感受,要求孩子对自己的意愿绝对服从,认为父母的权威高于一切!这类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比较简单粗暴,现在这类父母比较少。有很多父母只是偶尔会出现这种行为,频率并不是很高。
这类家长心中秉持着“孩子不打不成器”的信念,或者认为只有经过严格训练孩子才能有出息,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所以常常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会忽略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强权型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这些要求和标准甚至于不近人情,而且对子女的反应较少,缺乏热情,强调子女顺从,崇尚权威和传统,等等。这种抚养方式使孩子表现出较多的焦虑、退缩及反抗等负面情绪和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并产生叛逆心理。
我们看一个强权型父母的案例:
晚上,孩子在看漫画书,妈妈开始布置“任务”。
“英语好像没听读吧?”妈妈问。
“听读了几次了,你自己没注意听。”孩子嘀咕着。
“拿出点读机,再听几遍。”妈妈吩咐道。孩子不太情愿地放下了手里的漫画书,拿出了点读机。
“20页到23页听5次,读两次。”妈妈说。孩子叫了起来:“要读四页呢,我不想读!”
“只有短短10句话,一遇到学习的事,你就犯懒。”妈妈皱起了眉头。
孩子又叫道:“看漫画书也是学习呀,我能不读吗?”
妈妈有点上火:“叫你读一次就这么难吗?这么一点点东西?”
孩子依旧不服软:“不读,就是不读!”
妈妈摆出了不依不饶的架势说:“今天你不读就给我站在这里,什么事也别想干。什么时候会读了再出去玩!要不就不要吃饭。”
孩子的眼圈红了。这时,一旁的爸爸也没忍住地叫起来:“今天你不读英语,就永远不准玩iPad!”这一招果真有效,孩子的眼泪一下喷涌而出,口气也马上软了下来:“妈妈,我读,我会读。”但是明显带着很大的委屈。之后一边哭,一边点读。
“要读就给我认真点,不准哭!”妈妈命令道。可是孩子竟然越哭越大声,而且一直哭个不停。妈妈火了:“你再哭,去站在门外哭去,听了心烦!”孩哭得更凶了。这时候,气头上的妈妈朝着孩子的屁股上狠狠踢了两脚。最后,孩子“认输求饶”,憋着眼泪不敢再哭,认真读完了英语。只要两分钟的事情,一家三口整整闹了一个小时,闹得大家都心烦气躁,闹得孩子挨打挨“处分”才最终收场。
案例中,妈妈并没有变通的方法,而是用强硬的态度和孩子必须服从的教养方式,最后闹得孩子和家长都不愉快。
强权型教养方式会压抑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对孩子将来直接产生的影响就是抑郁或焦虑。
在咨询的案例中,有一些职场人士,他们从事工作2~5年,大部分的困扰来自不敢向老板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在老板面前不知道该怎么办,在人际交往中更喜欢那些温和而没有攻击性的人,对那些说话直来直去的朋友很多时候感觉不适应,而且不喜欢与人竞争。
综合分析这些行为和心理,我们发现这与小时候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孩子在走入社会遇到的一些权威人物和自己的强权型父母有很大的相似性,如老板、专家、警察、比较厉害的同事等。所以当遇见这些人的时候,他就如小时候害怕父母一样害怕和这些人相处,在这些人面前变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同时由于强权的养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压制性,长期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会害怕竞争。长大后在人际交往中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往往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很难鼓起勇气去争取。
还有另一种结果就是容易造成孩子超强的逆反心理和反社会品格,特别是在青春期,这类孩子如果逆反起来,家长往往是无法管理和沟通的,会给那个时期的亲子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反社会品格是指行为和言辞具有明显的攻击性,挑战社会规范,对社会总有各种不满,有可能还会产生违法、违纪行为。
看看数据怎么说
强权型的教养方式对于3~4岁孩子的身心状况、倾听与表达方面有消极的影响。这个很容易理解,就算是我们成年人,天天被这样对待也会受不了。
对于4~5岁的孩子,在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倾听与表达、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科学研究、表现与创造方面有消极的影响。
对于5~6岁的孩子,在身心状况、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科学研究、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方面均有消极的影响。
所以我们建议,在教养方式中强权方式用得多的父母,尽量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多顾及孩子的感受。尽量使用参与而非命令的方式来影响孩子,并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注意和孩子之间的边界,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与孩子共同制定和共同遵守规则。
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经常用成人的眼光苛求孩子,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办事,并且对不能满足期望的行为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要学会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玩和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发现孩子的兴趣,不要只为了自己的标准而压抑孩子正常合理的发展需求,同时应该多学习一些孩子身心发展的知识和相关的教养技巧。此外,还要注意公平,我们见过很多家长一边打着麻将或玩着手机或看着电视,一边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一旦不公平,孩子就不会信服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