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豆腐
早先的乡村生活,离不开大大小小各式石磨,小的磨米粉与黄豆,大的磨稻谷,乡村里也经常行走着对磨(修石磨)师傅,背着一把锤子、一把凿子就能走天下。对磨师傅都有手高超绝活,稍有偏差一对石磨就会报废。不过,随着乡村的衰落,石磨也渐渐弃之不用,对磨师傅不再有,对磨手艺也已失传。西山下也如此,原本家家户户都有的石磨,如今也只剩隔壁董阿婆家有了。阿婆家的石磨,也只在临近过年时才会用上。那时,西山下的家家户户户都要做豆腐迎新年,阿婆家便也天天热闹着。
自从看到阿婆家廊下的石磨,我就一直有想做次豆腐的冲动,总是相信繁琐、费工费时的传统工艺下诞生的食物,是工业化产品无法媲美的,它们有着无可替代的醇美。终于,我向阿婆提了要求,想跟她学做豆腐。阿婆很高兴,让我随时来。
于是,早两天买来东北小黄豆浸泡,周六一大早,就与朋友们速速赶往西山下。
一路山青水秀,西山下依然安静,唯有各种鸟儿来去迅捷,叫声婉转动听。到了阿婆家,大家搬出石磨清洗,按好把手,开始做豆腐的第一道工序:磨黄豆。阿婆示范我们如何添豆,只是我们总手忙脚乱,九十岁的阿婆实在不忍看,最后揽下了添豆的活儿。阿婆添豆动作娴熟优美,总能准确无误,从不洒落。我们轮流推石磨,从动作夸张费力到渐渐熟练。看着黄豆渐渐成为乳白色的浓汁挂在石磨周边,一层层叠加,线条柔和,细亮如绸缎,大家都惊叹不已,太过享受这份美好,两个多小时竟也不觉累。看着一大桶奶油似的浓豆浆极兴奋,没想到磨黄豆虽辛苦却也如此美好。
磨好黄豆只是做豆腐的开始,第二道工序是将热水加入浓豆汁中慢慢搅拌。阿婆的小儿子已架起大锅,开始生火烧水,隔壁老卢家也过来帮忙了,很多人一起做,我们就只剩看的份儿。水一开,卢嫂就边往浓豆浆里加热水边搅拌,阿婆说可以了,我们就开始过滤,将豆渣滤出。豆浆倒入大锅烧开后,盛出一大锅豆浆尝鲜。卢嫂就拿来卤水点豆腐,倒上少许卤水的勺子在锅里慢慢搅拌。这是最关键的,豆腐的老与嫩全凭经验,卤水只能慢慢加,勺子在锅里也要慢慢搅动,待锅里泛起些许豆花就该打住,阿婆说必须盖上锅盖焖半个时辰左右。
一番等待后终于可以掀盖了,阿婆说,这就是豆腐脑,想吃的快来盛,于是又盛了一大锅。最后的豆腐成型,阿婆坚持要亲自来做。我们赶紧拿来豆腐篮,铺好纱布,将锅里的豆花倒入,用铲子将水滤出,豆腐终于完成。
从磨豆到结束,我们用时五小时。阿婆说做一斤与做十斤二十斤都一样,不能马虎,工序就这么多,一步也省不得。
晚上,我们就来了个豆腐宴,豆腐渣、豆腐脑与豆浆,餐厅里飘荡着浓郁的豆香味。传统工艺做出来的食品果真奇妙,口味与市场上买来的截然不同,细腻绵香,是我吃过的最醇香的豆制品。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在制作过程中人与人的和谐融洽,邻里之间那份温暖的感觉,是现代社会很难能体会的。临走时,阿婆一再说,想吃了下次还来做啊。因为做豆腐,阿婆今天似乎回到了从前,容光焕发的,特别开心。
最美味的豆腐,还得这么做出来,而石磨,却很少见了。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