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2016)
清明以后,江南便是春雨的天堂。周末难得不下雨,买了些菜秧,我们又匆匆赶到西山下,打算将上次的空地补种下。
老卢夫妇正在整理切好的笋片,欲拿到石花岭的小水电站里。老卢说天气不好,笋不赶快晒干就全发霉了,而烘干的笋味道又不好,他们不屑。水电站的发电机房风力很大,阴雨天里,只有那儿能吹干,他让我帮着将笋运到那里去。卢嫂说,担着这么多笋,走到石花岭得两个来小时。
我欣然应允,卢嫂开心极了,立马唤来村里的另一位大婶,让她赶快将家里的笋拿来,好一起运去晒了。
笋装了满满一车,大家很兴奋,两位大嫂叽里呱啦说个不停。卢嫂给石花岭的姐妹打电话,说他们过十分钟就到,这回不是挑着担子,是坐车来的。卢嫂说石花岭今天正演戏,他们看了戏,在朋友家吃好饭再回家,让我送到了自己回来就成。
小水电站就在石花岭村的溪畔,一间小小的房子。甫一下车,水电站里的工作人员就出来与老卢热情拥抱,他的夫人也跑过来迎卢嫂她们,说是晚上一定要吃好喝好。在山里住着,虽是隔壁村庄,走动起来难免也不便,见一次面不容易,大家脸上都洋溢着节日般的快乐,空气里都是幸福的味道,一派温馨。
主人热情邀请我去参观他工作的水电站,小水电站只有一组发电机组,机组边上果然风力强劲,房间里晾着一盘盘菜干。两位大嫂收好已干的菜干,陆续将笋片晾好。
晒完笋干,将菜干装上车,他们便要去看戏了。石花岭的戏已演了好多天,今天是最后一天,他们不想耽误。在乡间行走,经常看到演戏的场景,地方戏的生命力其实并不弱,民间的需求依然存在。在乡村,看戏不仅仅是看戏,连带着有吃戏饭等各种活动,这给日渐沉寂宁静的乡野带来蓬勃之气,所以请戏班子依然是各乡村乐此不疲的事儿。有钱的村庄,隔三岔五就会请次戏班子,一次演上三五天是常事。记得唯一一次吃戏饭,是在同学家,在他的热情邀请下,我们一大班同学集体去往他家。一开始以为是吃稀饭,直纳闷吃个稀饭为啥介隆重。后来才知是请了戏班子来村里,各家各户都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吃饭,谁家客人最多最热闹便最风光。同学家还请了厨师,早早开始准备,门前的空地上摆了好多桌子,厨房里热气蒸腾。那次是同学出资,戏班子首演之前,在村庙里举行隆重仪式时,由同学手里拿着法器走在前头,祈求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大家都跟着转了N圈。那次印象深刻的,是村庄里的快乐氛围,同学一家忙碌又幸福,还蒸了很多馒头,让客人们饭后都能带上一大袋。感受过那种氛围,才理解风俗何以长盛不衰。
载着一车菜干,行驶在美美的风景里,过日溪,回村继续种菜垦荒。
种好菜,将大哥房后的一块地锄好,在卢嫂家的菜地里砍了些芥菜,便要回家。董大姐拦下我们的车,说是班船不来了,让我们捎她去城里的大女儿家。于是去码头边担回好多蔬菜,又去地里砍了一大捧芥菜,一定要送给我们。
董大姐是董阿婆的小女儿,苗条黝黑,温和热情。她生性豪爽率直,做事爽脆利落,是个一做青团就会不由自主做上百十来个,分完了还不够的主儿。到了哪儿都受欢迎,她一入住女儿家,全村大小便第一时间领了信息,都爱来家里吃她做的麦鼓头,常常做到晚上九点还在忙碌。
董大姐爱说话,一坐上车便滔滔不绝。不过很快就令我刮目相看,她的话语诙谐,妙语连珠,常夹杂些民间谚语,令我们分分钟大笑不止。想来高手确实都在民间,一个平常村妇擅用言语之能力,比很多主持人都强太多。有人说,中国人生性缺乏幽默,其实民间一直都不乏幽默,田间地头的语言活泼泼得会跳舞。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