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动模式”助力脱贫

“五动模式”助力脱贫

为确保贫困群众“吃穿不愁”、稳定增收,隆化县采取园区带动、项目拉动、科技推动、政策驱动、贫困户主动的“五动模式”,大力发展肉牛养殖、设施农业、林果种植等富农产业,同步发展光伏、手工业、电商、休闲旅游等脱贫产业,确保7121户未脱贫户中,至少有两项产业收入的贫困户在90%以上,建档立卡人口人均纯收入稳定在4500元以上。

5月12日下午3点,隆化银泰服装扶贫产业园扶贫工厂内,对齐裤片,手指轻推,哒哒哒……不一会儿,裤子的一道缝制工序就在一双双巧手中完成了。

32岁的闫国红是隆化县山湾乡扎巴沟村人,她以前的生活状态就是“农忙下地、闲时唠嗑”,一家人全指着丈夫外出打工生活,日子过得十分紧巴。2018年,她听说镇里有了扶贫工厂,有老师培训,可以学技术,还能在厂里上班,有稳定收入,便报了名,成了一名“上班族”。经过三个月培训,闫国红正式成为扶贫工厂的工人。从什么都不会,到一天做几十件衣服,再到现在一天做近300件衣服,闫国红在进步着。“我现在不但学会了一门新技术,而且每天还有100多元的稳定收入。”闫国红说,“在村里干活,顾得上家也赚得到钱,能不欢喜?”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隆化县通过创建扶贫工厂(车间),发展家庭手工业,让贫困群众实现了零距离就业、家门口脱贫。目前,全县发展扶贫工厂28个、扶贫车间135个,年内覆盖150个贫困村,带动万人脱贫。为了让企业发展好,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在资金上,隆化县采取“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保险”金融扶贫模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并加大设备、运输等投入补贴力度,特别是针对服装箱包产业每台机器补贴1500元,对绢花拉花企业每台机器补贴200元。

在技术上,与企业、县职教中心等联合,借助县家庭手工业服务中心、乡服务站、村服务点三级平台,开展技能培训。“设备采购、人员培训享受扶贫资金补贴,大大降低了就业门槛和经营风险。”隆化银泰服装扶贫产业园经理张体军告诉记者,有了来自北京、天津的技术员上门培训,这些农民现在都成了手艺人,他们每月工资能有两三千元。

注:本文系记者耿佳、郭甜肖撰写的关于省长许勤2020年5月9日赴丰宁满族自治县、隆化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的报道。文章介绍了承德市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开展扶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其中“三重保障线待遇水平不断提高”一节介绍了丰宁小苇子沟村精准扶贫的做法,“危房改造让贫困群众居有所安”和“五动模式”助力脱贫两节分别介绍了隆化县隆化镇哑巴店村和银泰扶贫产业园扶贫工厂精准扶贫所做的工作,对于全省开展扶贫攻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为保障文章的完整性,编者在选择文章时未做删节,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