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卡剌巴拉克斯古城
〔十六〕卡剌巴拉克斯古城
16点过后,大家顶着灼热的太阳,向雄伟的回鹘牙帐城走去,这时温度有30摄氏度。蒙古高原的晴天,看起来温度似乎并不高,但天空洁净,紫外线照射的强度很大。考察中并无遮蔽,只凭烈日暴晒,大多数队员并无很好的野外工作经验,没有防晒装备,很快就皮肤通红,被骄阳灼伤。罗新倒是有一顶灰色的野外帽,后面有一周软布围脖,遇风吹飘,看起来有点皇军的味道,不大像中方领队。考察伊始就与我的正常长檐蓝帽交换。这顶帽伴我度过整个考察全程,成为队友们玩笑的对象。
我们从南墙中央进入,先观察一会儿南面的遗迹,再向东走,沿城墙环绕一周,前后用了一个多小时。
古城位于北纬47°25′873″,东经102°39′478″处,海拔1387米。该城大体上是方形,北偏东19度。在距南墙约50米处,由东向西分布着一排塔形建筑,共有八个。
我们测量了其中一个,南北长470厘米,东西宽33厘米,残高约250厘米。底大上小,上面夯层较薄约10厘米,下部的约15厘米,夯层中夹杂着碎石块。通体布有柱洞,呈十字状分布,柱洞的直径有15厘米,当年建筑靠着椽夯起。建筑的形状看起来有塔的基本特征,是否是塔现在想起来有点怀疑,回鹘人与佛教的关系疏离,修佛塔当有矛盾之处,更何况刚看到的碑边高台有可能是摩尼教寺院。

苏联考古学家绘制的回鹘牙帐城平面图

回鹘牙帐城形制图

塔形建筑
卡剌巴拉克斯古城南墙外的塔形建筑
〔尔冬强摄〕

南墙一角
千百年来的风蚀
城已变得千疮百孔
在距南墙15米处有一条长条形凹地,是护城河,护城河宽也有15米左右。
南墙没有城门,只有三个凸出马面,马面长约8米、宽4.5米。城墙现存高度不方便测量,估摸着也有七八米,墙体夯筑层清晰,下面薄,上面厚,一般在15厘米左右,最薄的有6厘米。
沿城墙向东而去,东南角上明显高出城内地面,是一个高台,明显是城内的一个制高点,距地表有10米左右。西、北各有一墙,东南两面,则利用大城的城墙,构成一个方形。西墙有45米,北墙略长一些有60米,周长在200米以上。据说这就是回鹘牙帐城的核心区,不过地面上已经看不出除城墙以外的遗迹。
东墙上共有三个马面,在中间的地方明显凹下,应该是东门,现在的东门最宽处大约有33米,窄的地方也有7.8米。
北面城墙上,也只有三个马面,与南墙相等。不仅这样,城墙外侧也有八个塔形建筑基址,与南面类似。不过,北面只有建筑基址,并无南面那样的塔身。是原建筑本身的原因,还是与北面面对西北风的主导风向有关,因为观察时间太短,没有确定的结论。北面的护城河也不如南墙那样明显,略有凹下,但可以看出北侧才是护城河引水的方向。

堡垒平面图
苏联学者绘制的9世纪
回鹘汗国城哈剌八剌哈思(卡剌巴拉克斯城)
和堡垒平面图
西墙与东墙同,有三个马面,城墙现存的高度有4—5米,整个城四角上都有角楼,好像只有东面有城门,西城墙的中部内侧有一方形瓮城,向北开一北门,西墙上也开有西门。
城内西侧靠南的地方,有一夯筑遗址,形制巨大,似土筑高塔,敖其尔说有学者认为是一佛塔。他指着西南方向说:回鹘人的夏季牧场在那里。
卡剌巴拉克斯古城,是回鹘的牙帐城,也就是都城。公元8世纪中叶,回鹘人在此修筑,前后存在了近百年的时间,在当时是漠北的中心。
看见回鹘牙帐城,使我想起十六国时期,同样出身游牧民族的赫连勃勃在陕北建造的统万城,两者结构有近似的地方,尤其是都在西部偏南处筑起一高台。统万城的高台明显不是佛塔,并高出城墙,或许有军事瞭望的功能。当年我们和森安孝夫一起考察统万城时,他指着西城墙远处说,游牧民族国王一般并不在城中居住,他们会将帐篷搭建在距城有一段距离的空地上,回鹘人也是这样。现在我似乎明白了森安说法的缘由,可能是回鹘牙帐城西南的夏季营地,让他有类似的想法。
对于一个庞大的游牧帝国来说,当扩张到一定程度时,完全需要一个固定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粮食的生产要定居部落来完成,这些人从事农业生产,周期相当长,没有办法移动,只能定居。
苏联考古学家曾经发掘过回鹘牙帐城,发现了陶器与钱币、树脂蜡、青铜块。树脂蜡可能是金属手工业者制作模具用的。此外,在地层中还发现熊熊大火燃烧过的痕迹。据说,这次大火是叶尼塞河流域臣属于回鹘的黠戛斯人烧的。
黠戛斯人摧毁城市的同时,也毁坏了城外农民的磨盘和磨架,这是每家必备的加工粮食工具。九姓回鹘可汗碑大概也是在这次洗掠中遭到厄运。
回鹘牙帐城在大火之后,再也没得到恢复。
17点51分,全体队员带着遗憾的心情登上了回程汽车,时间实在太短了。
天空晴朗,微微地吹着小风,白云在轻风的吹拂下,很快离我们远去,气温有25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