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博物馆院里的鹿石
〔三十二〕博物馆院里的鹿石
博物馆院内靠东面展厅的草地上,立着一个鹿石。
鹿石呈大体规整的柱体,因为有小雨,不便进入草地测量,目测高约1.5米。南北宽面要比东西厚面,多出5—6厘米的样子。顶部漫圆,一侧稍低。
小雨淋湿后的鹿石,呈灰色,四面非常规整,似新做的一样。通体平滑,经过很好加工,不过,仔细观察,北面的上部有两处磕碰过,显示出岁月的痕迹。
北面,上方中央刻一圆形太阳,周围有一周十分规整的光芒,太阳中有三个小坑,不知是否为原有纹饰。左上角阴刻一小圆,那就代表月亮了。一条斜线从两端穿过,分界之下,似一鹿形。两只大角占据图案中心,像涡纹。身体肌肉被分割成数块,两条细腿,蹄子尖着地。下面是一条同样身体呈蜷曲状的鹿。
东面,上方有一条虚的直线通过。下部有两条鹿的形象,似乎不如北面那样清晰。
南面,和北面的图案几乎一致,只不过象征太阳的圆圈外并无四射的光芒。小的圆圈、斜线、两只鹿都与前者一样。
西面,三分之一处有一条界线,线两端高中间低。下面也是两只鹿,最下层的那只鹿,由于图案构成太低,只露出一半。

博物馆内的鹿石
方柱形的鹿石
由田野移至博物馆
上面刻有太阳、月亮
下部奔跑的鹿被蜷曲在一起
从鹿石四面图案来看,鹿石移至博物馆前,在原址上是有方向性的。很可能有太阳光芒的那一面,为这件鹿石的主要面。四面如果展开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画幅,八只侧面作奔跑状的鹿,会呈现眼前。变形的身体,略显夸张的大角,着地有力的双腿,古代工匠十分完美地捕捉到群鹿奔腾的瞬间过程。
在欧亚草原东部广泛分布着一种鹿石,它一般竖立在墓葬的前面。换句话,有鹿石的地方,可能就有墓葬。蒙古高原是鹿石的集中分布区,中国的新疆地区也有不少鹿石出现。19世纪时,俄国考古学家就注意到了蒙古高原鹿石的存在,后来随着学术的进步,人们发现鹿石与北方游牧民族有密切的关联。因为鹿与马的形象在一些图案中可以相互转换。
当然,丰富的鹿石图案,并不仅仅限于鹿、马纹饰,一些牛、马、羊和凶猛的猫科动物都是鹿石描绘的对象。说是分布广泛,数量上却不很多,目前全部的发现加起来尚不足一千通。
鹿石在蒙古高原存在了很多年,一般认为大约从公元前13世纪开始,公元前6—前5世纪以后鹿石才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
博物馆内的鹿石,图案规整,制作精良,经过三千余年的风吹日晒,还能保存这么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11点20分左右,带着满意我最后一个离开后杭爱省博物馆,出了大门之后,又返回拍了几张院内的外景。
汽车回市里加油,大家都在门口等待。西侧边有一个铁棚,里面卖各种小的旅游纪念品,我花了一万多图买了一双毡拖鞋,上面蒙着绿色的皮子,手工缝制,式样不错。
![]() |
![]() |
鹿石北面 | 鹿石东面 |
![]() |
![]() |
鹿石南面 | 鹿石西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