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格萨尔庙的黄昏
〔四十七〕格萨尔庙的黄昏
20点40分,敖其尔忽然间来到帐篷前,说距营地北边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块汉字碑,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可以去看看。听说有汉字碑,大家顿时兴奋起来,罗新、郭润涛、党宝海、孙正军和我一起挤上一辆汽车,赶往遗址。晚饭后,一些队员都进城洗澡,留下的司机也人困马乏,只能去一辆车。
没几分钟,我们就来到遗址前,直奔石碑而去。乱石堆中耸立着半截石碑,边上另有一半石碑横卧。石碑本身并无装饰,额身连体,砂石质地。碑额上有三行篆字,中间一行“关帝庙碑”四字,右侧“神威”二字,左边“镇远”。碑原高175.5厘米,宽82.5厘米,厚15厘米。碑座宽91厘米,厚37.5厘米,高36厘米,中间有榫槽长32、宽15厘米。中间阳刻图案,分别是两鹿回头。粗略地看了一下,题首有“乌里雅苏泰关帝庙碑”字样,石碑竖立的年款是“大清雍正拾贰年”(1734)。
因为天黑在即,时间紧迫,我们简单分工,罗新、郭润涛负责石碑的录文、拍照;我带领党宝海、孙正军测量遗址。我的相机已经没电了,无法拍照,非常遗憾。
石碑位于高台之上,大约是遗址最北端,因为无法判定遗址的基本布局、规模,无从测量。应该先摸清整个寺庙的原有情况,我们三人先围绕着整个遗址,转了几圈,看看周围情况。
遗址大体呈南北长方形状,基本上由四组建筑构成。最南面,方台建筑,基址上有砖,10米×12米。再往后,左右两侧,各有两个单体建筑,好像是个台子,左面3.8米×3.94米,右面3.8米×4.4米。两者中央偏后,大约就是建筑正门,长7.5米,宽8米,基本上是正方形,应该是一个三开间的大门。边上似有围墙痕迹。进入院内,左右两边起厢房,厢房很长,进深有4.5米。距离大门约20米处,就是主要大殿遗址,大殿东西12.2米,南北7米,坐落在一长方形基址上。基址13米,宽8.1米,高出地表约1.5米。
整个建筑群,南低向北逐渐提高,至大殿处基址,用石块砌起,周围有围墙,靠东边还有排水沟,当年可能是一块湿地。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对整个关帝庙刚有点了解,催促上车的声音已经传来,只好放弃丈量,匆忙上车。
这时,手机响了,妻子好几天没接到电话,回答,一切平安无事。
22点20分,考察结束,返回驻地。气温已降至14摄氏度。博物馆展出的那幅清朝末年乌里雅苏台城区图上,就有格萨尔庙,在尔冬强专业的数码伴侣上,大家看见了那座格萨尔庙。图虽简略,大体格局还是有的,我们现场看到的与简图出入不大,现场考察基本上属合格。在发电机的轰隆响声下连忙给相机充电。23点20分,下起细雨,大家都钻进各自帐篷就寝。
值得注意的是蒙古地区的关帝庙,蒙古人都称作是格萨尔庙,忠勇仗义的关羽,翻译成蒙古语,就是格萨尔王。
格萨尔是藏族传说中的英雄,传说中的岭国国王,他的都城曾被改作家庙,表彰其赫赫功绩。格萨尔传说在蒙古地区的流行,应该不是太遥远的事情。17世纪中叶,始有蒙文本格萨尔传说,将关帝庙改奉为格萨尔,很可能在18世纪以后。因为从关帝庙碑记上看得很清楚,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关帝庙时,仍旧名关帝庙,在清末的乌里雅苏台蒙文地图上,才被标注为格萨尔庙。
传说中的格萨尔头戴银色头盔,身着白袍,骑雪白神马,手执银光闪闪的银剑、银鞭,威风凛凛。与手持青龙偃月刀,长须红面的关羽,同为战神,好有一拼。只是两人在外观上相差甚远,究竟关帝庙关老爷移驾他处,庙中真有格萨尔塑像供奉,还是指鹿为马,将错就错,我们不得而知。
蒙文本格萨尔王的传说比藏文本的影响要大,19世纪欧洲人最先看到的是蒙文本,通过蒙文译成西方文字,欧洲人才知道这个英雄传奇故事。
回到国内后,偶然翻阅俄国学者波兹德涅耶夫名著《蒙古及蒙古人》,发现他对这座格萨尔庙也有过详尽而生动的记载:
大门南面的入口处,立着一对石狮子,或是被中国人理解为狮子的那种动物,穿堂里面,即有房顶的大门过道里,是两个牵着战马的泥塑勇士。穿过这道大门,或它两侧的小门,你就走进一个特别宽敞的大院子。
院子里是乌里雅苏台城堡里最古老的庙宇之一——格萨尔庙,汉人称之为关帝庙。这座庙也和所有其他的官署一样,是用青砖砌成的平房,但它比其他的房屋要高出一半。寺庙宽大的柱廊里挂着许多匾额,它们大都是乌里雅苏台的历任将军和参赞大臣们赠送的。挂在中间正门上方的匾额上写着“万世人极”四个汉字;它左侧的另一块匾额上用蒙语写着,意思是“威扬戈壁”;它右侧的匾额上是用满语写的也是“威名远扬”之意。
除了其他一些诸如此类颂扬这座寺庙的匾额之外,这里还有一块具有历史意义的匾额。它上面于公元1832年用蒙文书写的题词说明,这座格萨尔庙自从建立之后,直到1832年为止,从未修葺过一次,以致十分破旧,因此于道光十二年,即公元1832年,由蒙古王公及他们的贡民捐款修建了此庙。匾额上还写明了主要捐助者的姓名及他们每人所捐助的金额。这很能说明蒙古人在社会慈善事业方面的情况,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在此列出匾额上捐助者的名单,他们是:札萨克图汗,三音诺颜部的齐古勤甘努达尔噶,三音诺颜部和车臣汗部的二位协理将军——各捐银十两;三四位札萨克——各捐五两;驻班的官员共捐助三两五钱;此外有还各旗的图萨拉克齐、梅伦及札兰们,大都各捐三两;伊拉古克撒呼图克图捐四两五钱,札勤堪札呼图克图捐三两五钱;唐努乌梁海的梅伦——二两四钱,乌赫里达三四人,每人二两。根据匾额上所列的数额,共计捐助了七十三两八钱,合我国钱币一百四十七银卢布六十戈比。

我们绘制的乌里雅苏台关帝庙地址分布示意图

清代绘制的乌里雅苏台关帝庙图

关帝庙碑
断为两截的关帝庙碑
竖立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
碑座雕刻有双鹿回头图案
〔尔冬强摄〕
乌里雅苏台这座格萨尔庙的内部结构及其陈设都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与所有其他的中国寺庙也无甚区别。佛殿中央只供着三尊佛像;格萨尔王、阎罗和火神。大将军及参赞大臣每月初一、十五朝拜关帝庙。此外,我们前面已说过,这里每年春天正月初一和秋天八月初一还有人们奉献祭品。在每年的这两天祭祀日里,对格萨尔汗的祭奉总是特别隆重。祭祀前几天就从官家畜群中挑出供献给格萨尔的大公牛。进行祭礼时,所有在职的乌里雅苏台官员,无论是汉族、满族还是蒙古族的,都须参加。参加祭礼的官员们总是于半夜3点左右就在内务署聚齐,然后在将军和昂邦们率领下向寺庙走去。
如果要举行什么宗教仪式,(汉人)他们总是到离买卖城不超过半俄里远的几座城郊寺庙去。买卖城这座寺庙是格萨尔庙,从庙门上方至今仍保留着的匾额看来,它建成于道光十四年。在东干人暴动期间它曾遭到浩劫:里面一切贵重物品都被暴动者掠夺一空,佛像都被打碎,倍遭亵渎,庙宇本身也有许多地方被破坏。自那以后,尽管它内部有所修整,汉人也不再到这座庙来了。
作者本人曾经两次到过乌里雅苏台,第一次是1879年,另一次是18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