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穿越阿尔泰山
〔五十七〕穿越阿尔泰山
接近中午时分,我们开始穿越峡谷地带,骄阳当空,车内十分闷热,除司机外,车内人多已昏昏欲睡。
不过,我一直望着车外,睡意锐减。峡谷刚开始,两面都是缓坡草地,草地虽称不上茂盛,依旧可以放牧,偶尔遇见羊群、牛群,羊群仍然是山羊的天下,绵羊数量并不多。牦牛是牛群的主力,黑色的牦牛,头部有长长的披毛。有大量牦牛就意味着进入高海拔地带了,它是高原的主要畜种,有弯角向上翘起,长长的披毛使它看起来威风凛凛。牦牛多用来驮东西,爬高的能力强,耐力惊人。牦牛奶也比黄牛奶更浓,营养价值也高。
在未经意间,两山间已有一条小溪,缓缓流下公路要穿过河面,有木头搭建的小桥,桥面是用木板铺设,栏杆被漆成蓝色,整个桥梁看起来并不怎么结实,但通过轻型车辆应该不成问题。
公路一直围绕着河的左右两岸行进,突然,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司机下车排除障碍,后面的两车很快超过我们,二十分钟后,我们重新起程。能见的牛羊群显然多了起来,不久追上前面三辆车。原来,前车不见我们踪影,停下来等待。正好遇见牧民在转移营地,考察队员一拥而下,围着河滩上的牧民蒙古包、畜群在使劲拍照。蒙古包已被收起来,有三四只骆驼驮着全部的家什,沿着河岸行走,牧人则骑马赶着畜群随行。
十多分钟过去了,面对久久不肯离去的人群,罗新又大声招呼着上车,汽车开动后,又愤愤地说:“每个队中就得有一个恶人。”他担心今天要赶的路程太远。罗新换上我们这辆车,可能多天在他车上交流较少,欢快的笑语顿时响起。一个个有聊无聊的故事伴随一路。
以前的路有时在半山腰中,接下来的路却是沿河床修筑,说是修筑其实主要是平整,但在无河床可依托时,就要劈山凿路了,有两段险峻的路还真是这样修成的,坡度很大,路面上有凸起的石块,人的头不断撞到车顶。
溪侧岸坡,黄色的花岗岩陡立,花岗岩壁面上寸草不生,每个石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却像是人工砌成一样,极为壮观。这样的景色持续十多公里,清澈的河水,绿荫的树林,溪边白色的杨树,明暗辉映,交相衬托,令人悦目。
正在这时,前车又一次坏了,经过十多天长途跋涉,机器也和人一样,大概已到了极限,损坏的频率不断增加,由过去每天一两次,变成每数小时就有一辆抛锚。下车后人们又一次拥向河边,动作麻利者已赤脚下水。溪水在乱石间穿过,白杨树长得粗大笔直,榆树的树冠垂下,河面虽然不宽,水也不深,水流就着地势湍急直下,看似有几分力量。

山谷里的绿树、溪水
黄色的花岗岩
壁上寸草不生
溪畔绿色的树木
与河水明暗相映
途中的车很少,不过遇到了一辆转夏牧场的卡车,车上满载着蒙古包等家庭用具,这倒是头一次见到。不慌不忙的蒙古牧人,大概也觉得,用牲畜驮太慢,不如一下拉到目的地省事,交通工具使转场不再是畏途。但记得在一本书中读过,用汽车转场也有弊端。车行走到很远的地方,突然遭遇极端天气,使牧者失去后援,置身于危险之地。现在类似的情况大概有所改观。
路从河流的左边移向右侧,右岸比左岸宽出许多,沿河床生长着低矮的灌木,一丛一丛,乔木则靠边一些,峡谷坡面上则没有树木,有的地方连草也不长。
河左岸的岩石嶙峋,气势逼人,右岸并无嵯岈耸立的景象,峡谷内无风,除去普罗钢吃力的声音外,其他音响是听不到的。两个多小时的颠簸之后,公路逐渐偏离原有的河谷,向右侧拐去,开始还能看见河谷中的树木,像一条绿带,河边的峭壁也不像刚才见到的那样雄伟壮观。
后来,河谷沿左侧而去,公路又向着山间延伸而去。路一直沿山间绕行,逐渐爬升,裸露的岩石不是河谷中看见的黄色花岗岩,灰色石灰岩构成路边景色。道路愈来愈陡,给人感觉车头已向上翘起,普罗钢明显很吃力,我心中暗暗祈求,千万不要坏在半坡上。两边除耸峙如峰的岩石外,仅容车行道路也就只有四五米宽了。
终于爬上山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汽车也像通人性似的,三号车到山顶后马上停靠在路边不动,坏了。司机又趴到车下,趁着这工夫,大家又拿出照相机。罗新的地图也派上了用场,敖其尔在地图上指点,我凑上去看刚才经过的峡谷、河流。河流向左转弯之后,流入乌音其河。
他们在研究走向,我向四周环顾,来时路湮没在群山之中,峡谷深处谷地有一片绿茵,山地秃裸,在阳光下泛着灰色,用照相机的长焦头拉近,才见岩石斑斑黄色。不过,这里的黄色花岗岩,不像河谷整齐划一,而是明显夹杂了其他颜色。远处最高的山峰,云彩遮住阳光,山峰阴暗明显,天空碧蓝,白云翻滚,使人心旷神怡。当头的烈日,多少有些让人扫兴,不少人都钻进车里。
山顶左边离公路四五十米的地方,有一处石圈墓,规模不大,用单层石块垒成一圆圈,中央用石块堆高,目测石圈墓的直径在十米左右。
过了二十多分钟,三号车仍然没有修好的迹象,几个司机轮流帮忙,大概敖其尔觉得这样下去会耽误今天预定的行程。在征询司机的意见后,决定只留下三号车,其余三车继续前行。我推测大约三号司机钢巴向敖其尔保证说,小毛病,没问题,一会儿就好,才使敖其尔下决心先行一步,因为今天要出关,要赶在海关闭关之前到达。
这时,时针指向16点41分,山口的海拔1796米,北纬46°15'698″,东经92″02′800″。
出了乌音其山口,一路狂奔,终于在17点20分我们到达了乌音其苏木,这里海拔已降到1421米。北纬46°04′056″,东经92°02′462″。汽车到此已经耗油甚多,必须补充。

山谷里的绿树、溪水
17点30分许,来到一个加油站,进行油料补充。我也借机对伴行我们十多天的俄制普罗钢进行测量,车身长440厘米,宽190厘米,高200厘米,车轮直径75厘米,满员7座。6点05分,离开加油站。
原本以为今天能过海关,19点,到达布尔根县,已经有新疆方面的手机信号,前来接应的吐鲁番研究院的人说,海关已在6点钟闭关,明天10点钟海关才能开始通关。
今晚只得在布尔根县城住一晚。住宿蒙古,成为迫不得已的选择,有的队员竟大声叹息,十多天的旅行,使一些根本没有野外经验的队员情绪坏到极点。有的人第一次出国,就遇到这样风雨兼程的行程,身体、心情都已接近崩溃的边缘,连一分钟都无法忍受。
入住布尔根一座叫突西克(tushig)的酒店,tushig,蒙文是依靠的意思。北纬46°05′506″,东经91°32′820″,海拔1184米。是座只有二层的小楼。
20点半,吃晚饭。席间,有酒助兴。
我与文锁住一间,聊天,整理笔记后,23点许睡觉。有床的感觉真好,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0点许,楼道一阵喧嚣,接着有争吵声。大家都起床穿衣,启门,探身,相互询问。原来,有一个穿制服、三个便衣的执法人员,检查护照,可能是语言沟通有障碍,与我们队员发生冲突。姚克成解释一番,平息。罗新告诫大家,千万要配合在住国执法人员。复睡。

突西克酒店
入住布尔根县城的突西克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