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蒙古包内的布置

〔三十〕蒙古包内的布置

博物馆东西两侧的两层小楼,作为展览厅使用,每一开间都有两根方柱,内部有十多米的进深。西边一楼刚进门就是一蒙古包。

蒙古包看起来有些年头,围毡蠹蛀残破,毛渣随掉,似一碰就破。为使我们参观方便,工作人员将毡门帘卷进起来,并无木门。框侧插一马鞭,蒙古人回家将马鞭插在围绳之上,表示主人在家。

蒙古包内的设施大概是按照20世纪初年布置。中间放一带四条腿支架的火盆,按蒙古人的习惯,一年四季,从早到晚,火盆中一直燃烧着干粪,以牛粪为上。火盆前一木箱,用来盛装干粪,箱中插着火钳。后有一长方形桌,边上有小板凳,桌上放着铜制的东布壶,用来盛奶茶。两侧有大方柱,仔细看原属建筑本身,并非蒙古包所有。火盆周围铺着四片毛毡。比较讲究的家庭,在毡上放地毯。

正面设一供桌,供桌油漆彩绘,富丽堂皇。用来供奉佛像,桌上摆着七只铜碗、佛灯、香烛及供品等。前一小桌上摆着香炉和小木佛塔。供桌前奉献有蓝色哈达,上方乌泥杆上横拉一绳,悬挂着金黄色锦缎。

供桌左右两侧,对称摆放的是一对双门漆柜,漆柜边有两只箱子,挨着箱子放几个小柜。木盒、经架等小件物品,一般放在柜、箱之上。东侧有一方形粮柜,柜上置小方桌。

蒙古包内景

东面边上有一个三层木架,上层放铜壶、铜盆、铜勺。中间层,放一带木盖的铁锅,下层铁锅则无盖。架边挂一皮包。

西面有一木架,木架四柱,上有横梁。架侧的哈那上挂一大口皮囊,横梁上悬有一大一小两只皮囊。大皮囊上包一横木,敞口中插捣酸奶时用的杵椎,皮囊是用整张牛皮缝制,侧有绊绳。

征得工作人员同意,我将捣马奶用的杵椎从皮囊中拿出拍照。杵椎的柄部,雕刻一立体马头,与马头琴柄部酷似,中部偏上的地方对称雕翼尾状,中间方形莲花图案。前端部是一圆形木勺,杵椎是用整块木料掏挖制成。

蒙古人将新鲜的马奶,灌到皮囊中,就用奶椎不停地搅拌,使奶均匀发酵,变成酸马奶。看到这里,我想起《蒙古秘史》中记载的一段故事,铁木真(原文为“帖木真”)逃亡时,在斡难河畔,听见锁尔罕·失剌家用奶椎在皮囊中捣酸奶,砰砰作响的声音,引导着铁木真来到他家。等到追杀铁木真的人走了,锁尔罕·失剌给他大小两个皮囊及羊羔等食物。孛儿出追随铁木真时,《蒙古秘史》也说,他将盛奶的皮囊扎起来,放在野地里,义无反顾地跟着铁木真走了。

西侧靠门口的地方,安着一口三足木架支起的大铁锅。夏天,蒙古人要在野外架起泥灶,支上铁锅熬制酸奶;冬天,收进蒙古包内用来装水。

蒙古包陈设平面图

《蒙古一天》中蒙古包内景

蒙古包内西面为男子居所,东边则归妇女,与锅、碗、瓢、盆为伍。左右箱柜中也放着各自的物品。蒙古人以西北为尊,北面是主人的位置,西边则只有尊贵客人才有资格坐,即使子女亦不例外,父母则可。客人只能坐在东边,一定要按蒙古人的待客之道行事,否则会被认为是无礼。

除蒙古包之外,展厅的主要展品是蒙古人的生产、生活用具。支架铁锅、捣奶罐、挤奶桶、打奶制品的木模等,不一而足。展柜的空间很小,展品的陈设,无大的章法,并非精心设计的结果。一匹棕红马和黑色牦牛拉拉车的标本,引起了队员们的围观,标本做得不错,全套装备上身,不过,展出位置过显局促,使我们不便从多角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