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看护人家
〔二十二〕看护人家
蒙古司机开起车来勇猛无比,当仁不让,这几天我们已经见识过了,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公路路面很宽。公路一般都是土路,铺有砂石的很少,柏油路面称得上罕见,只有数得过来的几条。
眼前一条细细的车辙,中间突然会鼓起一个大包,两路车道无端地变成四股、八股,甚至十股也没准。仔细端详琢磨,所谓公路并无石子铺设碾压,无法固化。车行多循旧辙,日久天长,辙痕渐深,无人养护,司机另辟蹊径,如此往复,深坑迭起,高低不平。
接受颠簸,是蒙古野外考察的第一课。
苏制车辆内并没有安装扶手,我只好手扶前排司机靠椅。扶着靠椅怎么也阻挡不了人的上下移动,头撞车顶,很快就成大家的家常便饭。刚刚大家还在为车窗外美丽的草原风景陶醉,随着几声“咣”“咣”,头撞硬物,天空、草地、山丘,上下翻动,硬生生将人的思绪扯回车里。
我们车的司机叫嘎那,也是这方面的高手,他喜欢将车窗摇下,光着膀子,露在车外,不停地超过前面车辆,口中呐喊。行李车的司机叫阿伯干,他也兼任厨师。
钢巴说,蒙古人的名字大体有四类命名,分别是蒙语、藏语、汉语和俄语。蒙语名字结构是父名再加上自己的名字,两位司机用的是蒙语。
阿伯干在我们参观完阙特勤碑后,就绕道文物仓库看护人家的木屋前,将两个桶及食物卸下,做起中午饭。
13点50分,在数完毗伽可汗墓长长的杀人石后,饥肠辘辘的一行人来到了仓库看护人家院子中,午餐要在这里解决。阿伯干光着上身在摆放食物,桌子是从看护人家中搬出来,食物更是简单,面包、火腿肠。
看护人家共有六个小孩,男主人不在家,上午给我们开仓库锁的黄衣女孩大约是老三,最大的十三岁,是个男孩,最小的只有几个月。全家八口人挤在两间小屋中,屋里还有一位老奶奶,只有一张小床,孩子们大概都睡在地板上。小桌子上放着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外面有一圆形卫星天线,电力则靠一块太阳能板电池供给。
这户人家负责看护阙特勤、毗伽可汗墓地和文物仓库,从1989年开始。每月的工钱以前是折合50美元,由蒙古当地政府发给。土耳其与蒙古联合发掘毗伽可汗墓地后,有一笔基金,2000年后看护费上涨至70美元,由土耳其人支付。这对草原蒙古人家来说,是笔非常不错的收入。

在牧人家的午餐
正常的午餐也吃相难看
〔尔冬强摄〕

房子与孩子
看护人家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