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塔米尔河谷的巨石

〔三十三〕塔米尔河谷的巨石

11点50分,离开了博物馆,汽车驶出市区之外,道路因下雨积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洼,泥泞不堪。市区外,建筑稀疏,却有一排排的蒙古包,城市被蒙古包所包围。

12点20分许,我们来到了大塔米尔县塔米尔河谷。河谷十分平坦,两侧群山环绕,像一小山丘。山丘前有一座独立高耸的巨石,远远望去犹如一座纪念丰碑。这就是著名的泰哈尔巨石。

泰哈尔巨石位于车车尔勒格西北二十公里处,东经101°15′209″,北纬47°36′023″,海拔1602米。巨石在塔米尔河东,很可能在地质时期这座巨石与后面的小山丘相连,地壳运动才使巨石与山岳分离,孤立地留在那里。

泰哈尔巨石属花岗岩,通体泛黄褐色,有20多米高,直径超过30米,经实测周长为57米。巨石的顶部有一敖包,上面飘着蓝色的布条,或许蒙古人就把巨石当成一个巨大的敖包。

泰哈尔巨石与蒙古人的许多传说都有关系,其中一故事,有一巨蟒成精,祸害天下,百姓深恶痛绝,却并无办法。一日,有一盖世英雄出现,与蟒蛇搏斗,制伏后的巨蟒精被英雄压在泰哈米巨石下,永世不得翻身。这显然是英雄故事母题中的一种,这类故事中英雄一定要和成精的动物,进行殊死搏斗,失败后的动物会被压在巨型东西之下,如五指山,这里恰好有一巨石,给蒙古的民间故事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蒙古人把这块巨石当作圣石崇拜。

巨石实际上由一大一小构成,周围散落着小型石块。巨石够得着、够不着的地方,满布各种题记,能辨识的有回鹘文、藏文、满文、巴思八文、老蒙文等十余种文字。花岗岩质地坚硬,所有题记只能用颜料涂写,早期的有墨书,后来红、白、蓝、绿,只要你能想到的颜色都有。

最早的是突厥人的鲁尼文,有十余条,日本森安孝夫为首的考察团曾经考察过这些题记。汉文题记中我们看到一条康熙六十年(1721)。

据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巨石上的题记很少。草原的游牧人或许认为只有重要值得记录的事情,才可以上圣石。也许当时能来此一游的人也很少,90年代中期以后,泰哈尔巨石被当地开发成旅游景点。巨石也成为蒙古小说描述的对象,电影摄制组闻讯而来,一时间热闹非凡。认真、无聊的人们,用各种颜料,英、法、俄、蒙文等形形色色的文字涂抹着这尊古老的巨石,写下各种奇奇怪怪的愿望。有人写过文字之后,还画下内容不详的图画。我们在一处题记旁,看到一个深蓝色的手印。较近的有三行白色漆字,“乔伊尔市,2006.7.2”。看来十多天前,东戈壁区有人来过。

使人担忧的题字,引起文物保护爱好者的关注,2004年6月17日,蒙古国立大学突厥学研究班的三年级同学,呼吁保护有十多种文字的泰哈尔巨石并绘有一小图。值得欣慰的是,呼吁书并未写在巨石,而是另用一石块墨书。这样的文物保护倡议,显然引起民众的共鸣,我们看见有人用蓝色哈达衬托在石块之下,表达对倡导者的敬意。

泰哈尔巨石
坐落在塔米尔河谷的巨石
远远望去犹如一座纪念碑
早在突厥时代人们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

泰哈尔巨石的题记

泰哈尔巨石上的现代游客的文字

在离巨石不远处,有十几座蒙古包组成的景点饭店,乘着大家休息的空当,我独自跑过去参观了这些蒙古包,直接进了一个最大的蒙古包。

蒙古包的确很大,门口有遮檐,双扇门上绘着彩画人物。人物的画法明显受到日本漫画的影响,我怀疑是不是日本人投资兴建。蒙古包中央有一个条木围成的圆形吧台,架上只有几罐饮料。周围一圈十多张桌子,但没有客人,只有一服务员,靠在吧台打盹。抬头上望,使人大吃一惊,包顶的乌泥杆上钉着十余条狼皮,这是什么讲究,定睛一看桌子边上也挂着几条狼皮作为装饰。

噢!狼皮蒙古包。

墙上一幅不大的皮画色彩艳丽,一看就是从著名的《蒙古一天》截取的画面,是牧人放马的情景。可惜由于时间关系,这些蒙古包不能一一探究内部装饰。

午饭在离巨石不远的地方。一个约莫十三四岁、身着红衣的少年,骑着一匹黝黑的牦牛,嘴里不停地吆喝着而来,大家立刻放下碗筷,端起相机,围着红衣少年与牦牛拍照。照过几张之后,尔冬强来了,正好请教。他告诉我,为了让牦牛显得更黑,这时候曝光的对象不应该是牛本身,而是更明亮的天空。经他指点,果然照出一张剪影式的骑牛男孩。随即围上来的还有两条狗,队员们用剩肉来喂狗。其中一条脖子上系一红带,显得有些威风,不过现在好像是狗倒毛的季节,黑狗身上有几处没有完全脱落,让威武的外表有点打折扣。

随着红衣男孩的骑牛离去,我们也离开了。

泰哈尔巨石景点的蒙古包饭店

蒙古包双扇门上的彩绘人物

红衣少年与牦牛

系着红带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