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采葱黑高勒下游的突厥墓
〔四十一〕采葱黑高勒下游的突厥墓
沿着采葱黑河河谷公路下行,我们来到另一处突厥墓地。此墓距上一地点大约9公里,属采葱黑河的下游。
墓地在1976年由苏联考古学家和蒙古国立大学的考古学家联合发掘过。北纬48°36′668″,东经98°59′687″,海拔高度1641。东西向,东偏北7°。
墓葬四周有界沟,界沟宽7.8米,现在的深度有80厘米左右,南北窄,东西长,是一个长方形的围沟,高约80厘米,南北宽30米,东西长55米。地面上有建筑材料,有板瓦和筒瓦两种,另有小块砖,地面上应该有建筑。界沟中央后部有圆形石堆,石堆上的石块,是自然状态,没有人工痕迹,石堆的直径为16.1米。石堆前8.9米处有两排石块,两列石块的间距为5米,中有一长坑,不规则,是原发掘过的探方。坑中有一龟形碑座,长102厘米,宽92厘米,中间有一碑槽,槽长44厘米,宽23厘米,深约30厘米。
两列石块都经过初步粗加工,每列有14块石头,它们之间的距离1米多,长26.5米。至此处向东,石块转为单行排列向前延伸,石块为密度很大的花岗石,大多数经过加工。调查时我们随机选出若干石块进行测量,方形顶有15厘米×17厘米,16厘米×25厘米,也有高80、宽50厘米的长条石块,最高的一块为高110厘米,宽36厘米,顶宽21厘米,四面平齐非常规整。石块间距为1米多,排列均匀,还是前密后疏,共有202块,全长314米。当然有的被明显移动至他处,这些石块并不在统计之列。
经过这几天的观察、测量,我们对石围圈墓的营造方法已有所了解。首先按事先规划好的方案,挖掘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沟壕,然后将石块依次填入壕沟之内,形成方形或圆形石围圈。石堆的砌法也应大体上有一个基础,这个基底很可能也要挖成圆形或方形,用石块堆起。长纵石列按一定的尺度挖坑,将粗加工的条石埋入,前面密集,后面疏松,并不一定要用随意加大来解释。或许,这样的排列是某种规划的结果,表达葬者的思想。大型墓葬先有两排石块,然后变成一列纵排,都是为显示墓葬规模宏大而制造的,间距增大,是纵方向的继续。纵列石并非笔直,至中央也有弯曲,但这种弯曲并没有获得仔细地校正,一望可知是有意为之。

采葱黑高勒下游突厥墓地
杀人石
经多人仔细统计
杀人石有202块
大体呈直线
全长31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