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乌里雅苏台郊外宿营

〔四十六〕乌里雅苏台郊外宿营

18点20分,我们离开扎布汗省博物馆,按照原计划要入住宾馆。车开到宾馆门口,并没有取行李,又启动,向郊外驶去。原来,打前站的队员进宾馆一看,好多人住一房间,卫生条件太差,临时决定,郊外宿营。

汽车向东驶过其吉斯特河桥,来到河滩边一片草地上。自考察以来,还没有这样早早地进入宿营地,搭好帐篷之后,时间尚早。我们几位拿出帆布铺在草滩上,仰面朝天,享受着蓝天、白云和绿草的芬芳。

高原的天空,好像很低,触手可及。无一丝风,白云仍然会被一团团吹过,云海接连翻动,从头顶掠过。几位年轻人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看那朵云像牛”,好像有点像,等冉冉飘来,又好像一群羊,真正来到眼前,略有所似,已变得没头没脑。大团的云,顷刻间消解成片片薄雾,真有点不可思议。大家只好又望向远方,重新寻找相似的东西,好在云团接踵而至,不会令大家失望。飘忽不定的不确定性使大家觉得妙趣横生。

借着这个空当,我又重新观察了乌里雅苏台周围的形势。向东望去,有一绿茵高山,山之巅,覆盖着皑皑白雪。现在已是蒙古高原夏季最热的时候,终年积雪的山峰,海拔应该在3500米以上。宿营地海拔是1781米,北纬47°44′489″,东经96°52′050″。四面群山环绕,其吉斯特河从城市中央流过。这样的地形使我对已经过的乌里雅苏台城址的选择,顿有所思。

乐趣
和年轻人在看天空飘过的云彩
不确定性才是乐趣所在
〔尔冬强摄〕

环顾四下,有五处山坳,每处都是民居集中地,大概是先集中在一处山坳,人多后另一处也被利用,城市就这样发展扩充。

早期的游牧人,按照不同的季节,轮流进入新的放牧地游牧。到了蒙古时代,尤其是清朝以来,实行盟旗制度,牧人游牧行为受到很大限制,除非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否则不允许进入他旗放牧。这样一来,原来四季游牧,变成冬夏两季。

过去的四季游牧,其实也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实际操作过程中,游牧次数更多,主要视草场牧草长势而定,较为固定的营地有四个。后来,只有冬夏两个营地。夏季营地,要相对远一些,因为牲畜食草的范围大一些方能符合畜群的需要。冬季营地的选择,是游牧人最重要的大事。一定要向阳、背风,漫长的冬季,要躲过来自西伯利亚强大的寒流,零下四五十度的气温,并不是任何人或牲畜都可以安全度过的。冬季牧场牧草要留足,当大雪覆盖茫茫草原时,牲畜只有去可靠的牧场,才能有草可食。最早扒开雪地吃草的是马,马可用蹄子刨开坚硬的冰雪。羊群可以吃食在虚雪掩盖下的草地,遇到冰雪时则无能为力,但在马已食较高的牧草后,低矮断茬的草甚至草根,由羊群负责消化。牛吃食一般的牧草,若是经过山羊啃食的草场,一切都会荡然无存。

在蒙古看过的几处省会、苏木,大多在几面环山的地方,尤其从乌里雅苏台到后来的科布多,这种感觉非常强烈。现在城市的选址,很可能是从大规模的冬季营地发展而来。冬季营地,要有水源地,在河流旁边,群山环绕于外,应该是上风上水,最佳选择。乌里雅苏台的东边有的齐格斯泰河(Chigesteyn Gol),不过来了之后,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壮观。

搭建帐篷时,引来一些蒙古人的围观,在离我们营地不远处,有四五顶蒙古包,这些蒙古人可能住在那里。

一骑着摩托车的男子来到营地,和敖其尔、钢巴他们聊了一会儿,又一溜烟离去。

清代乌里雅苏台周围形胜图
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似一幅现代艺术的抽象画
东郊的关帝庙被画在显著位置
不过红框中称“后关帝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