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索伦格廷达阪

〔三十六〕索伦格廷达阪

14点零6分,河畔午餐结束后,三车又按原计划前行。上公路后,约莫十分钟,遇见了向回驶来的第一辆车。原来相约的午餐地点,头车司机听岔了,以为是在前面的索伦格廷达阪。等他们赶到山口后,才发现后车并未跟进,一号车在山口等待一个多小时后,仍无音讯,担心有什么意外,这才下山接应。

14点52分,四车抵达索伦格廷达阪,头车队员狼吞虎咽地大嚼后车带来的午餐,其他队员趁机在山口上游览一番。达阪海拔2540米,北纬48°17′454″,东经98°57′510″,已进入扎布汗省境内。达阪,在阿尔泰语系中,指两山之间的山隘,路从中间穿过。

路的右侧有一座敖包(obo),规模不太大,直径约有7.8米。敖包所在地很平整,并无长草,用细小的砂石块铺垫。敖包上挂满各种颜色的哈达,以蓝色为主。顶上插满横七竖八的枝杆,枝杆上搭挂哈达,已经看不出原来的形制。石堆间,散落着玻璃酒瓶、矿泉水瓶及动物骨骼等。

茫茫草原上,敖包很常见,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说是建筑,其实就是一堆石头。最初,这个地方可能有一棵树,人们将一些石块堆放在树的周围,日积月累,会形成石堆。由于是有计划地堆放,当然也可称作建筑。比较讲究的敖包,周围会有一圈较大的石块,摆放整齐,转敖包的人会将小的石块放入石圈中。老的敖包中央有一棵树,孤零零的树大多会枯死,偶尔也会有树活着,不过并不常见。

游牧时代,敖包会被作为牧地的分界,由各自拥有者宣布供奉。每年有一场祭祀敖包盛会,在蒙古人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纷纷骑马赶来。

最早的主祭者是巫师,藏传佛教盛行后,喇嘛变成了主角,据熟悉现代国内敖包祭祀的刘文锁兄说,现在草原上一些地方首长替代宗教人士,成为祭祀活动的主持者。敖包主祭者,由摇头晃脑的巫师,换成一本正经宣读祭文的官员,敖包文化正在转化。

一般人路遇敖包,要按顺时针方向沿敖包转三圈。很可能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唐人颜师古注《汉书》时曾说,鲜卑有古俗,秋天祭祀时,没有林木者,就竖一柳枝,众骑驰绕三周乃止。

考察队员们顺着敖包转了三圈,以求顺祈福。在敖包上人们也会撒一些零钱,我也奉上人民币的硬币。

敖包的边上有一块天蓝色的牌子,标着前方的名称。再往前,竖着一个三角形标志,中间画着一头牛,提醒司机注意牛群通过。在蒙古经常会遇到横卧在公路上的羊群。

敖包左侧十来米处,耸立着一块不规则的大石,石块中央镶嵌着一块长方形红色、紫红色花岗岩,上镌刻着几行蒙文。敖其尔说这是为纪念蒙古国的一位领导人臣德而立。臣德曾是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二号人物,党内残酷斗争失败后,他被贬到当地林场担任书记,这倒是不少政治失意者的通例。臣德来扎布汗省虽只有短短两年(1966—1967),却在当地人心目中留下很深的印迹,眼前的这条公路,就是他当年带人修筑的。善良的当地人为纪念他,在路边竖立纪念碑,那几行蒙文是他的话,还有他本人潦草的签名,碑文翻成汉语为:

索伦格廷达阪路边的敖包

臣德纪念碑
善良的人民
不会忘记他
尤其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生在这样吉祥美丽的地方,

身为如此美好人民的儿子,

我深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