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和硕柴达木硅化木墓

〔二十三〕和硕柴达木硅化木墓

午饭后,并无休息,15点零2分,我们便驱车奔向下一个目标:突厥墓地。这个墓地在后杭爱省哈沙特县,称作浩特格奥拉(Hutag Ual)墓地,远处可见柴达木湖。

1970年,蒙古考古学家对墓地进行发掘,共清理了五座墓葬。最大的一座墓葬地面由石围圈组成,南北方向,长约15米左右,其中墓道方向长2.7米、宽约2.5米,由几块大石块构成,石围圈宽1米,圈围为12米×8.5米。用来测量的长尺、测绳是由李肖带来,孙正军、胡鸿拉尺测量,他们学得很快。

据敖其尔说,墓葬中的发现以马衔、马镫、带扣等马具为主,也有一些箭头、陶片之类,另外还有一些动物的烧骨。随葬品比较简单,当然这些认识来自习惯性思维,比较对象都是隋唐时的中原墓葬。

这片墓地大约有几十座墓葬。据敖其尔说,墓葬形制很简单,地面上有石块垒砌的封土,下面是竖穴墓坑,没有葬具,但却随葬一些马骨。

突厥等游牧民族都有随葬马头骨的习俗,类似习俗是从匈奴那里传下来的。其实,仅仅从地面外观上很难区分突厥人及稍后回鹘人的墓葬。发掘后如果没有随葬品,也很难辨别,匈奴时期则有偏洞室墓作为特征。

游牧社会的下层人,墓葬形制简单划一,随葬品单调,加之并不重视埋葬,不易区分是难免的。

告别突厥人墓地后,汽车向北行驶,不一会儿便来到额吉淖尔(Ogiy nuur)湖畔。额吉淖尔湖是一个咸水湖,岸边停着一些车辆,看来好像是从远方赶来的。

在蒙古的内陆湖泊中额吉淖尔并不算大,从南岸可以看到北岸远处的白色蒙古包。湖水蔚蓝,很早就吸引着大家的目光,看到有人在湖中嬉水,车刚停下,有的队员就冲向湖边。可能是不了解湖中情况的缘故,大家并不急着下水,看见敖其尔和司机脱衣入水,人们才三三两两地跟进。不谙水性的我,只能沿着岸边的沙滩漫无目标地游走,温度计上的指针指向30摄氏度。这里好像无人管理,湖畔中塑料瓶、塑料袋不时可见。听下水的人说湖水并不很热,甚至有点冷。钢巴说这个湖中野鸭子很有名,可惜好像地点不对,未见。

17点10分,大家带着满意的心情离开了额吉淖尔湖。

经过近四十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一座小山边。山顶上有一硅化木石堆,石堆的直径在百米以上,中间凹下,四周隆起。并不清楚巨大的石堆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堆砌。我感觉天然形成的可能性较大,人工建造一座巨型石堆,总会留下诸多痕迹。天然形成的石堆,中央凹陷,总会让人想起火山口,但似乎又不像火山喷发过的山口,总之,巨型石堆确实有点让人费解。我在石堆上拣了一块白色发亮的硅化木,不知道日后能否带回?

突厥墓葬
上面是石块堆砌的封土
石堆下面一般是竖穴墓坑

硅化木敖包与蓝色哈达
草原上的敖包是标志性的建筑
硅化木砌成的敖包中央竖立木杵
上面挂着蓝色的哈达
显然刚被祭祀不久

额吉淖尔湖
不大的湖泊也可以气势逼人
〔尔冬强摄〕

大石堆南侧,与之相对的另一个山头,也有硅化木,远远望去,直冲天际。走近粗观,石头有点儿像很粗壮的树木。硅化木侧平滑的石上有鹿的形象。岩画上的鹿,似乎是用金属工具敲击而成,深色的岩壁上,白色的图案格外醒目。有人将羊头放置在石头旁边,看来是有意为之。

山丘的顶端,用硅化木堆成一敖包,敖包中央竖着木杆,上面悬挂着蓝色的哈达,一些像酒瓶之类的小东西,也被塞在石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