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呼特格陶勒盖墓地
〔二十六〕呼特格陶勒盖墓地
14点多钟才吃过简单的午餐,大家都爬上匈奴墓地北面的小坡远眺。
匈奴墓地及其北塔米尔河尽收眼底。蜿蜒流过的塔米尔河,似乎并不宽阔。远远望去更像一条银色的细丝带,大家都看出这条银带宛若一张弯曲的大弓,镶嵌在绿色的草原上。匈奴墓地就坐落在弯弓的曲径处,面对长河,背靠山冈,有序排列。显然是匈奴人精心挑选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匈奴人的冬营地,游牧人会将最好的草场留给冬营地,向阳避风有水源,是非常理想的地方。
看过眼前的地理形势,又和宝海讨论昨天考察的毗伽可汗墓地。
15点50分,我们来到呼特格陶勒盖,Tolgoi是山头的意思。对面山坡上分布着几十座匈奴时代的墓葬,我们能看见的有十来座,中间还夹杂着比匈奴早些的青铜时代的石堆墓葬。可惜,这些墓葬基本上已被盗掘。
敖其尔介绍,盗墓者主要是城市人,他们开着各种车辆,来到无人区,用手执金属探测仪确定墓葬的位置。在利益的驱动下,当地牧民也参与盗墓活动,他们向盗墓者提供石堆墓所在位置的信息。如果没有当地人的帮助,要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找到几座石头堆,无异于大海捞针。当地警察也参与了这种不法勾当。看来,盗墓者、当地知情者和警察,是全世界这类活动的标准配置。
我们首先看到的一座匈奴墓,墓葬已被盗掘,原来石围圈的石头都被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石堆。
青铜时代的墓葬,有两种。一种是周围用石块堆围,形成一个长方形的石垣,中央则用石块堆成圆形坟丘,坟丘很大,我们测得一个直径有9.6米,还有一座15.7米。另一种是圆形石垣,中间也有石堆。墓室都很浅,最浅的只有几十厘米。敖其尔说,在乌兰巴托曾发现几十座圆形石垣石堆墓,石垣与石堆之间有五六条石块摆成的放射线,将石垣和石堆连接起来。有人推测圆形石围圈墓是因为当时人信仰日月星辰。方形则是女人信仰方形大地的结果。对于后者我表示怀疑,不知是否翻译敖其尔的话有误?也有人说,石围圈的主人可能是斯基泰人,他们的势力范围曾经抵达杭爱山。
2001年,国立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过一座匈奴墓,被称作三号墓,回填后呈方形。蒙古国立博物馆与韩国人合作发掘一座青铜时代的墓葬,有一块7米见方的地方没有长草,看来发掘时间距今不久。蒙古国立大学也曾经在这里有过发掘,敖其尔对钢巴开玩笑道:“你们国立大学的人干活不行,只好由钢巴帮忙擦屁股了。”
最近几年,比较集中的发掘工作,主要由法国人和匈牙利人来做。他们的学术目标是通过墓葬人骨DNA的提取,来检测现代蒙古人和古代匈奴人之间是否存在血缘关系,但目前这一研究尚未有结果,敖其尔说道。

匈奴墓地与北塔米尔河
蜿蜒流过的塔米尔河,似乎并不宽阔
远远望去更像一条银色的细丝带
大家都看出这条银带宛若一张弯曲的大弓
镶嵌在绿色的草原上
匈奴墓地就坐落在弯弓的曲径处
面对长河,背靠山冈,有序排列

被盗掘的匈奴墓

盗墓者堆砌的石堆
17点钟,我们离开呼特格陶勒盖墓。
17点35分,车队开始渡过北塔米尔河。一号车与我们车都顺利地过了河。白色的三号车排气管进水,熄火停在河的中央。一号车的人下车后,退回到河的中央,司机阿伯干脱得只剩一条短裤,下河在两车之间挂起钢缆。看来这种情况经常会遇到,阿伯干的熟练程度使我有这种想法。两车轰鸣间,溅起许多白色的水花,阿伯干也迈着得意的步伐上岸。进水车里的行李,也被浸湿,这些都顾不上了,要马上赶路,天已阴沉,下起小雨。
途中,18点10分,在山坡看鹿石。
19点20分,冒着小雨,汽车开进车车尔勒格,温度这时还在28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