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夜宿霍屯达阪

〔五十五〕夜宿霍屯达阪

17点钟离开匈奴墓地,准备沿着黑塔勒特县的山谷向南,今天要过海拔2800米的霍屯达阪。

行经途中,一、二号车均抛锚,修车花去很长时间,在一河流旁,蚊子很多,萦绕耳旁,甚是烦人。进入阿尔泰山的路径实际可能只有一条,但我们车队误入他途,感觉不对,敖其尔与司机们停车研究路径。虽已过18点,太阳却没有一丝凉意,气温高达32摄氏度,灼热。

弄清途径,车又沿路进入阿尔泰山。蒙古境内的阿尔泰山,远望是一片缓缓的山坡一直通往山上,白云落在群山之上。清香萦绕的牧草,一望无际,真的要不是高山阻隔,我们真还看不到草原的雄伟。进山之后,明显绿色增多,不像平坦路边,尽是砂石裸露。绿色的草地直扑高山,连为一体,中间并无色差过渡,壮丽的景色使人难忘。

21时许,翻过霍屯阪,在达阪的北面停车安营。霍屯(Hoton)是冷的意思。北纬46°58′679″,东经92°22′065″,海拔2296米。营地在山坳里,我依旧睡行李车,不用搭帐。

22点,天已全黑,听敖其尔说,山上不远处有方形石围圈墓,便跟着敖其尔一探究竟。墓葬坐落在靠近山顶处,有多少座也看不清,我们看见的有两座。墓葬四边都竖有不规则的石块,大体呈方形。

敖其尔说,从1950年开始,他的老师就开始发掘研究这类墓葬。人骨朝向,头北足南,随葬品甚少,有马、牛、羊头骨、肋骨、胫骨殉葬。墓室最大者有15米长,小的也约3米,较浅的只有1.5米。石堆墓从东蒙古到阿尔泰山都有,一直延续至中国新疆伊犁地区。时代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也就是距今三千多年。分布范围甚广的石堆墓,不仅在蒙古,遥远的南西伯利亚外贝加尔湖也广泛存在。欧亚草原上与其相同的年代是斯基泰人统治的区域。稍晚的鹿石,取材于石堆墓。鹿石从杭爱山开始,传入草原,石堆墓也有从西向东传播的趋势。敖其尔说,俄国人认为从西边向东传入东杭盖地区。我想,后来中国流行的高大封土,很可能就是受到南西伯利亚、蒙古青铜时代石堆墓的影响而产生的。

23点半,大家回帐休息。凌晨1点许,电闪雷鸣,又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高原上的雨点声,在暴风的催促下并无固定节奏,随风而动,风急雨大,风停雨未息。

夏日,高山择营地,不能太高,高处易遭雷击。亦不可太低凹,洼地出水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