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前往索勒比山匈奴墓
〔二十五〕前往索勒比山匈奴墓
早晨,7点零5分起床,室外温度16摄氏度,清晨的草原湿气很重,衣服很潮湿,查看湿度计60%。有点不幸,昨夜半夜出去小便,左腿碰在铁炉角上,划了一长口。
7点50分,早餐,食物依旧是米饭、面包、煎蛋。
大清早,张帆坐在蒙古包门槛,依旧手执一本波兹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入神地阅读,这样的画面已经好几天了。我调侃道:“来了蒙古,不看真正的蒙古和蒙古人,还在看书上的《蒙古及蒙古人》。”想起一句古语,“却对真山看画图”。张帆则不为所动,报以微笑,继续埋头看书。院子地下尽是黑色的飞虫,黑乎乎的一片,宾馆的服务员用簸箕清扫。
8点35分,我们离开了哈拉和林宾馆,出大门时才发现,院里多了一顶帐篷,看来是昨夜喧嚣的蒙古人连夜搭建的。
先去哈拉和林加油站,加油站用黄色的木栅栏围着,几间红顶瓦房,看起来相当不错,考察结束才发现,这间加油站是整个旅途中最好的。80号汽油800图,92号860图,97号980图,都比乌兰巴托贵一些。
借着汽车加油的工夫,我们看清了哈拉和林镇的全貌。西北是著名的杭爱山,山下鄂尔浑河流过,西南面有一些小山丘,东北是广袤的草原,哈拉和林坐落在草原上。

哈拉和林加油站

公路边的羊群
加过油后,我们直奔今天的第一个目标地索勒比乌拉(Solbi Uula)。Uula是蒙语“山”的意思,那里有一处匈奴时代的墓地。
出哈拉和林,向西前往后杭爱省首府车车尔勒格方向,途中不时飘起小雨。车沿着山谷地带公路穿行,公路两侧不时可见蒙古包。每户人家一般有两三个蒙古包,典型的人家蒙古包旁停着汽车、摩托车,两包之间有圆形卫星天线、长方形的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也是必备的。稍远的地方是羊群、马群,还看见两三处牛群,离蒙古包不远的地方有木栅栏,大约是牲畜圈。有时也有几组蒙古包组成一个小的蒙古包群。
单调的草原景色使人昏昏欲睡,突然的颠簸,又使大家清醒。接着故态萌发。路上经过两座县城,竟然有人不知道。县城规模很小,汽车没走几分钟就穿过了。县城里的蒙古人家,都有用木栅栏围起来的院子,围栏有1米多高,中间则是蒙古包或木板房。黄色或蓝色栅栏围成的较大的院子,据说就是公立单位了。
11点整,到北塔米尔河。天空晴朗,骤热,室外温度顿时升至34摄氏度。
12点20分,我们来到塔米尔河畔的巴特曾格勒县城。县城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清代喇嘛庙,不过,因为要赶路,并没有靠近观察。
塔米尔河在县城南边,河上有两座木桥,我们经过的一座较长,大约有一百米,全部是木头架起,连桥面也是用木板相对铺设。测得位置北纬47°47′802″,东经110°58′487″,海拔1429米。
敖其尔下车问路,正好遇见一骑摩托车的中年男子,一经交谈,此人便是苏木(县)文化馆馆长钢巴特,曾见过敖其尔,两人热络一番之后,挥手告别。
12点50分,到达索勒比山的匈奴墓地。
墓地坐落在塔米尔河的北岸,墓地背山面河,约分为三列排列,由二十多座墓组成。2002年,蒙古国立大学发掘了其中的三座。匈奴墓地面都有石围圈,地下的土圹是长方形。这是一处大型匈奴墓,西北方向,墓主人头朝南,墓室脚下,有龛伸进,有些则有侧室,人埋侧室之中。有侧室的匈奴墓在中国北方也有发现,是匈奴墓的一个重要形制特征。
其中一座石围圈,外径8.4米,内径3.9米,石圈宽2.2米。大型墓的石围圈在15米左右,中间凹下,估计原来墓室顶上有棚木,棚木朽后塌陷。墓中出土陶器、铁器、青铜器,还有红色、黑色的漆器,漆器可能来自遥远的中国南方。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大约为公元前2—前1世纪。
据敖其尔介绍,蒙古国最大的匈奴墓,直径有50米以上,最深的有20多米,长方墓室呈阶梯状。
最近几年,匈奴考古成为蒙古国国际合作的热门项目。肯特省与韩国民族博物馆合作发掘的一座匈奴大墓,直径在60米左右。法国人在后杭爱省发掘的匈奴墓,挖了23米才到底,收获不亚于著名的“诺彦乌拉匈奴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蒙古国家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后杭爱省鄂尔德尼曼德勒也发掘了几座匈奴墓,收获颇丰。俄国国家科学院新西伯利亚研究所,在诺彦乌拉的发掘,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木质包裹着金边的碗。
针对这些国际合作,蒙古人中引起争论,反对考古发掘的一方似乎占据上风。2006年蒙古国颁布法律,严禁外国考古队在蒙古随意进行考古发掘。这样,一些国外考古队被迫停止了工作,但一些经高层批准的合作考古,好像并没有受到影响。前天我们参观的内蒙古考古研究所与国立民族历史博物馆的合作,可能属于后者。

公路两侧的蒙古包

偶遇钢巴特

匈奴墓石围圈
匈奴墓地面都有石围圈,地下的土圹是长方形
这是一处大型匈奴墓,西北方向
墓主人头朝南,墓室脚下,有龛伸进,有些则有侧室,人埋侧室之中
有侧室的匈奴墓在中国北方也有发现
是匈奴墓的一个重要形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