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七棵树山口的鹿石
〔三十八〕七棵树山口的鹿石
帐篷缝中透进一丝红霞,慢慢地整个帐篷被蓝光笼罩着。帐篷虽然挡雨,却并不遮光,天亮了。虽有所谓的床垫,实际与睡在地上并无多少差别。
早晨7点钟,营地已经有人在动了,我也赶紧起来,看看帐内的温度有15摄氏度。先将睡袋叠起,塞进袋子里,再拆帐篷,由于我不大熟练,匆匆忙忙,花了半小时,才将所有的行李收拾停当。
有人拿着洗漱用具去了湖边,我也紧随其后。湖水清澈透亮,水中有黑色浮游物,使人心犯嘀咕。只得用冰冷刺骨的湖水匆忙漱口,抹几把脸,算是洗漱完毕。
湖面上空,挂着厚厚的云层,太阳从东方升起,云团遮住阳光,投影到绿色的草地上,形成一块块黑色阴影。这时,才看清西边营地,七顶火红的帐篷和一顶白色的大帐,停着一部汽车,组成一个帐群。不过,这帮人并没有任何动静,似乎尚在熟睡当中。
8点,早餐。8点40分,上车,西边营地开始有人活动。
8点55分,车队前往大白湖,停在火山熔岩旁路边,大家各行方便。近距离地看到火山熔岩,熔岩呈黑色蜂窝状,长满苔藓的地方变成灰白色。石间,零星长着松树,一阵清风掠过,顿时,涛声阵阵,似万马呼啸而至。

火山熔岩、松树
绕湖一周,来到昨晚看见星火的对岸,原来是几顶蒙古包发出的亮光。
9点55分,停车加油。很小的加油站,有一间铁皮屋,一台加油机只能加80号汽油。
今天的第一个目标,是位于后杭爱省塔里亚图县境内一个叫七棵树山口的大型石围圈墓。
途中,我们的车在一家蒙古包前停留片刻。这家人有四五顶蒙古包,木制拉车上及包顶上都晒着一盘盘奶疙瘩。夏季,是游牧人的奶季。蒙古人要利用牲畜产乳的时机,大量挤奶,将奶在锅中煮沸、发酵,制成酸奶,最后制成酸奶疙瘩。经过晾晒、储藏,备用。在人们印象中,游牧人以食肉为生,其实是一个美好的误会。很长的时段中,游牧人赖以为生的食物,就是酸奶疙瘩。漫长的冬季,游牧人就靠吃它度过。
11点20分,来到七棵树山口公路旁的石圈墓。东经99°18′516″,北纬48°04′347″,海拔2102米,温度27摄氏度。
墓葬坐落在两座山丘之间的宽阔谷地中,呈东南方向。中央堆集一直径达37米的石堆,高约1.2米。外有一周石围圈构成的石垣,直径53米,石垣与石堆的距离并不相等,东西南三面7.5—8.5米不等,北面最远,有14.5米。石垣东南面有五个小石堆,直径1.8—2米不等,东南方向竖立着一鹿石。
鹿石,方柱状,径25厘米×33厘米,高133厘米,底部围几块石头。鹿石顶部、下部磨出一周槽,凹槽之间,磨刻着卷曲的鹿角,不过鹿的身体部分看不大清楚。图案是用敲击、磨刻的方法制成,看不到运用工具的痕迹。鹿石与石圈属于同一时代,它是墓葬地面标志性遗物,一般推测这类鹿石属于早期青铜时代。

蒙古人家自制的酸奶疙瘩

蒙古人家自制的酸奶疙瘩

鹿石局部图案
七棵树山口大型石围圈墓地的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