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前往科布多
〔四十九〕前往科布多
21日,早上8点,大家都陆续走出帐篷,天色阴沉,下着小雨,气温只有15摄氏度。队员冒雨收拢帐篷,带着雨水的帐篷被匆忙塞进袋子。早饭后,继续西行,目标是科布多的省会科布多市。经过一夜休息,自己觉得精神完全好了,又可以和大家一起行动了。
汽车沿河谷公路行进,路旁景色没有什么变化,草原一眼望不到边,植被虽然绿茵依旧,但明显稀疏,有的地方已露出地皮。本有点倦意的我,随着汽车的颠簸,在似睡非睡中度过。“骆驼!”坐在前排李肖的叫声惊醒了我。路边有一群骆驼,正在吃草。有十来只,其中有几只骆驼毛呈白色,白骆驼,很少见。停车,拍照。面对着一大群不速之客的长枪短炮,驼群并无惧色,仍然埋头吃草,偶尔抬头望来。只是有人靠得太近,它们才慢慢跑开。有几头还穿过公路,跑向另一侧。能饲养骆驼的地方一般都靠近荒漠草原,骆驼附近并没有牧人出现。草原上放养骆驼,一连几天并不用赶回。与其他牲畜不一样,骆驼并不需要每天饮水,马、牛、羊则每天都喝水,所以放牧地一定要靠近水源,骆驼一连几天不喝水,照样行走如飞。
远远地看见一群黄羊,有二十几只,等大家回过神来举起相机,只见远处扬起一团黄尘,羊群已不见踪影。

驼群
前往科布多途中河谷里的驼群
草原上放养骆驼一连几天并不需赶回
因为不用每天饮水
经过一个多小时奔波,11点10分到达的札洪河桥,在桥上休息十五分钟,我们借机打开GPS,北纬48°17′696″,东经93°29′727″,海拔1134米。札洪河桥有二三百米长,但千万不要小看这座桥,全部用钢筋水泥建造。蒙古国有一个“千年之路”的交通工程项目,从东到西横跨蒙古全境,这座在我们看来很不起眼,甚至只可以称得上小桥的建筑,却有赖于“千年之路”的实施。桥梁左边有六顶蒙古包,边上有三个大型油罐,看样子像个小型加油站,或许是“千年之路”项目的附属设施。
接下来进入戈壁地区,远远的云边,隐约可见起伏的群山,极目可见则是一片砾石戈壁,很平,没有什么遮挡。地面植物更加稀疏,甚至没有什么绿色,只有褐色的地衣。距离中午休息地还有二百公里,看似平坦一望无际的路面,汽车跑起来却并不轻松。嘎那依旧保持70—80公里的高速,我们身体照样毫无节奏地、忽左忽右、前俯后仰地尽量争取平衡。
有时路边不远的地方还可见到方形的石围圈墓,可惜急着赶路,不曾停留。翻过月亮山(Sahairkam)一座不太高的山坡,再向前行驶,12点53分,到达德尔根湖边的德尔根(Doryon)县。汽车要在县城加油,县城坐落在湖边,规模看起来很小,高悬国旗的地方,大概就是县政府所在地,蒙古的国庆节刚过,不少地方还悬挂着国旗。加油站西南有座大屋顶建筑的喇嘛庙,是全县唯一城称得上宏伟的建筑。
加油使用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手摇加油机,用力摇几下手柄,虽然看不见泵油,后面油表盘上的指针有明显转动。四车加满油,看来要费点力气,几个人轮换摇动,连姚克成和我也试摇了几下。只有80号一种汽油,没有标价牌,价格无从知晓。
加油站地,北纬92°38′654″,东经48°25′349″,海拔1172米。
午饭的地点在距县城1.8公里的湖畔,造饭需要点时间,草地上席地而坐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我则拿起相机趁机乱拍一气。湖面在中午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镜面般的平静,但一阵微风吹过,立刻皱起涟漪。远目所及,芦苇遮蔽,湖边湿地中水鸥飞来,在空中翻跃,时而俯冲而下,在水中游戏,或潜水捕食。牛群沿着湖边湿地鱼贯而至,悠然自得嚼食着水边嫩草。
汽车需要随时检修,看,嘎那又趴在车下,蒙古的司机大概是最辛苦的职业,旅途中的任何车辆故障,都要自行修理,从不假手他人,这点像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司机。荒郊野林,不着村店,只能自己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对付俄制普罗钢。
经过十来天的奔波,大家都疲惫不堪,虽然对野外考察有一些准备,物质的或精神的,身体则没与之完全匹配。尽管这样,面对镜头时,队员们依然笑容满面。有的队员则完全没有身体的困扰,刘文锁称,他的身体要比我好五倍。我不大知道他的计算方法,文锁兄的强壮却是事实。

手摇加油机
引起我们兴趣的手摇加油机
姚克成好奇地摇了几下

考察路上一路相伴的各国队友
罗新、张帆、郭润涛、刘文锁、李肖、孙正军、胡鸿、敖其尔、党保海、钢巴、尔冬强、丹青、司机嘎那、柏清韵

阴凉
难得车头前面还有一块小阴凉
〔郭润涛摄〕
午饭之后,继续上路,途中不再停留,科布多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