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蒙古人的风俗画
〔三十一〕蒙古人的风俗画
大家都围着牛、马拍照时,我却对墙上的辅助展品风俗画发生了兴趣,色彩艳丽的蒙古风俗画,描绘的是蒙古人的日常生活。
制作奶制品,方形画幅。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土黄色的远山作为背景出现。一条蔚蓝的河流过,激起浪花。河岸边有一群羊在静静地吃草,马群中有两位妇女在挤马奶。几座蒙古包上和旁边的架子上晒着奶制品。靠近蒙古包有一群牦牛,蒙古包则呈透视状敞开,包内的情形一览无余。一座蒙古包内,熊熊大火正在蒸馏马奶酒,另一蒙古包内,一妇女举勺扬起在煮的奶,旁边的人用模子压制乳品。
制造蒙古包,长方形画幅。远山、蓝天、白云,一条小溪从画面中间流下,左岸有人在拉锯、平木、刨木、油漆,边上有一些蒙古包的零件。好像也有一排做好的木车,包内的工匠们正在歇息,聊天。
赶毡,从剪羊毛开始,收集后的羊毛经清理被铺成长方形,其间要添加一些东西,然后卷起。成卷的羊毛毡,捆上绳索,牧人骑马拉绳,不断滚动,最后毛毡才能赶成。
还有几幅表现蒙古人冬天,开那达慕、包内学习等场景图画。

蒙古人风俗画——远景

蒙古人风俗画——伐木

蒙古人风俗画——赶毡

蒙古人风俗画——那达慕大会

蒙古人风俗画——官员来访

蒙古人风俗画——受刑和死亡

蒙古人风俗画——套马、挤奶

蒙古人风俗画——喇嘛教的影响
最大一幅长卷式的全景画,反映全部蒙古人的生产、生活景象。不过,从内容、人物服饰上看,画的是清朝统治下的蒙古。套马、摔跤、挤奶、拾粪、打猎、羊只交易等内容,都连续出现。除起伏的山峦、绿茵茵的草地外,喇嘛庙和喇嘛也在画面中。不过,绘画的作者想表达是清政府统治下的蒙古,头戴花翎的官员,在随从的簇拥下,被恭请进入最大的蒙古包;戴着枷锁、镣铐的犯人,在清兵的解押下休息。
这些绘画很有些年头,虽然色彩依然鲜艳夺目,有的地方却有漏雨渍迹,大概是蒙古人民革命党统治时代的产物。那个年代,清算清朝统治蒙古的罪行是主流文化。
全景式表现蒙古人生活的绘画风格,在蒙古有着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画家们都在模仿一位蒙古早年著名的风俗画家巴勒杜金·沙拉布(Balduugiyn Sharav),他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最有名的一幅作品是《蒙古一天》。据说,他游历整个蒙古地区,并曾经在寺院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他用艳丽多彩的色调,细腻生动的笔法,绘制一幅蒙古全景图。生老病死、吃喝拉撒、骑马放牧、引弓狩猎、媾合偷欢、求医问巫、阉割牲畜、烙制马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画不上的。在色彩运用、人物造型方面,画家显然也吸收藏传佛教技法,相当成功,被蒙古人誉为“蒙古第一画”。
这样的全景式绘画表现方式是他所独有的,还是有所借鉴?是埋藏在我心中的一个疑问,有一天终于有答案了。数年前,我在内蒙古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中见到一幅蒙古风俗图,时代大约也是晚清,画幅尺寸很大。画面描绘的内容与《蒙古一天》如出一辙,只是更多了一些中国画的因素,如设色、人物形象。看来任何人都脱离不了时代的烙印,即所谓画有所本,这么说并不是要抹杀、降低一位伟大画家的贡献,相反,推陈出新是有基础的,画家既不泥古,又能出新者,才会开启一代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