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前往布古特遗址
〔三十四〕前往布古特遗址
14点35分,考察队离开了有泰哈尔巨石的塔米尔河谷。
14点43分到达大塔米尔县,县城位于北纬47°35′273″,东经101°12′394″,海拔1615米。山下的一个小县城,看起来没有什么特色,其实蒙古地区所谓的苏木,都大同小异,根本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过了县城之后,汽车沿着河谷前行。河谷边上经常可以看到白杨、柳树混生的小树林,稠密的灌木丛,一簇一簇的芨芨草,河谷的植被覆盖相当不错。
车在几顶蒙古包前停了下来,要打听去布古特遗址的路。蒙古包顶上的烟囱,都冒着青烟,看来夏天也离不开火炉。比画着也讲不清,一位牧民乘坐上最前头的车,要亲自带路。
14点50分我们到达布古特碑遗址,遗址位于巴颜查干河谷,距后杭爱省会车车尔勒格有十多公里。1956年,蒙古考古学家策·道尔吉苏荣发现布古特碑,他只将布古特碑运回车车尔勒格,并没有对遗址本身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道尔吉苏荣调查时还发现,在布古特碑周围有六根残损的木柱,虽然木柱只留下很少的痕迹,但据此可以判定,原来布古特碑上有一亭式建筑,六角形碑亭倒塌后,砖瓦倾倒在遗址上。
遗址位于北纬47°49′219″,东经101°16′939″处,海拔1611米,遗址南偏东62°。
布古特遗址现在所见是一个长方形状,中间凹下一个大坑,四面土垄堆起。因为测量起来并不方便,测点不容易确定,胡鸿、孙志军只能大概用尺子拉一下,南北宽不超过40米,东西长约50米。遗址上面乱石满布,看不出原来的形状。从乱石数量推测,这些石片很可能原来堆放在遗址顶部,考古发掘后,原有的布局被打乱,石块便随意堆放,毫无章法。石块大小不一,最初或许并未经过加工。
遗址的东北角有一堆砖瓦,砖并无花纹,瓦素面布纹,看不出时代特征。
砖瓦堆向东不远处,就是原来布古特碑亭遗址。碑亭经过发掘,现在已经看不出原有的痕迹。我推测那堆砖瓦,可能原属碑亭,发掘后被集中在一起。
既然遗址本身已无法搞清原来的面貌和结构,我们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东面的杀人石上。历次发掘,杀人石并不在发掘之列,大体上保持原始面貌。由我来数计杀人石的数量,孙志军和胡鸿用皮尺丈量长度。
经过将近四十分钟的紧张工作,我们大体上完成了布古特遗址前杀人石数量的计数和丈量。杀人石总共有256个,长度为300米,虽然大体上向东排列,但并非直线向前,在159米处南拐去,形成一个大大的弧角。

布古特遗址
著名的布古特碑移走后
留下的是长长的杀人石

布古特遗址杀人石
竖立的石块
曾经经过简单的加工
它们并不呈直线排列

发掘回填后的布古特遗址
杀人石埋放基本上间隔5.6米,开始的间距较小,后面拉大。间距太长的,中间的石块可能已失,我在计数时将距离不太远,但已脱落原址的石块计算在内。太远距离,又不能确定原属行列的石块,则没有计入。显然这种计数办法,难免与原石有出入。
杀人石的石块,和墓前不同,基本上没有经过太多的加工,我的意思是石块看不出特定的形状,大小并不一致。埋放方法似乎也没有统一的规定,跟着直线摆置是基本规则。
策·道尔吉苏荣之后,C.F.克里亚什托尔内依来到布古特遗址试掘,由于发掘面积有限,不仅限于道尔吉苏荣发掘过的地方,但所获有限。尽管如此,还是发现了布古特碑上部的一部分。
20世纪80年代,苏联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列夫斯基与蒙古国家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米斯合作,进行全面地发掘。这次发掘对遗址全部揭露,却没有按照考古发掘的工作程序,发掘后给予回填,给人一片狼藉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