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指导
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的滋养一样,记叙文常常免不了要涉及人物描写,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人物描写的核心任务。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借助多种方法。常见的诸如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还可以辅以细节描写、侧面烘托、扬抑转变等手法。
不同的人外貌各异,性格也不尽相同,想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就要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并选择恰当的手法渲染出来,使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血肉丰满。
那么,怎样才能抓住人物特点来行文呢?
一、选取自己熟悉或有所了解的对象来入文,摹其貌、品其言、体其性
相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外在标志,性格则是其独特的内核所在。想要生动刻画一个人的外在与内核,需要灵活借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必须要让所有的描写方法轮番上阵,而是要学会细致观察描写对象的特点,选择其最独特的一面,适当选取对应的描写方法。
另外,在运用某一种描写方法之时,也不宜烦琐刻板,切忌千人一面和脸谱化,最好集中笔墨,寥寥数笔勾勒出精确鲜明的人物形象。
例如,运用外貌描写之时,我们可根据中心的需要,精心选择其与众不同的特征着笔,把重头戏放在出彩的部分,其他部分则可以省略或一笔带过。鲁迅的《琐记》一文中塑造了一个恶女人形象——衍太太,她看似精通礼节、和蔼可亲,实则内心扭曲、表里不一。她还更爱搬弄是非、制造事端:
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在自相矛盾的语言描写中,一副推卸责任、自私自利的嘴脸已然成形。
“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去变卖这样的恶事,在她的嘴里竟似乎无足轻重,语气里的云淡风轻让人愕然。
衍太太的特点在这几件事中全部暴露出来,个性化的语言加上鲁迅经典的讽刺手法,已经让读者眼前浮现出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妇女形象。
二、抓住典型的事件来体现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
写人离不开叙事,人物的特点与品质,只有呈现在具体情境中时才会更具有感染力,因此在典型事件中凸显人物个性是一个行之有效、常用常新的方法。但叙事切忌让事件淹没人物,不能为写事而写事,也不是要像写几何证明题一样必须按部就班交代原因、结果,与人物特点无关或关联不大的部分可以不写,可能一个生活片段、一个偶然镜头就已经足以展示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例如,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孙悟空作为全书中的灵魂人物,其性格特点在诸多典型事件中被提到了全书的首要地位:他生性叛逆、桀骜不驯,所以他敢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他斗志顽强、不惧险恶,所以他九死一生勇斗红孩儿、孤军深入三调芭蕉扇;他火眼金睛、爱憎分明,所以他除恶务尽、三打白骨精,却又对被残害的普通百姓济困扶危、恤孤念寡……
这些经典的故事情节完美地刻画出了一个性格多层次的孙悟空形象,人物形象的传神刻画,也成了《西游记》能够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原因之一。
三、学会于细微处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一篇好的写人作文,能够出彩的部分往往是细节描写。如果能做到将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细节化,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秋天的怀念》中“我”脾气爆发时母亲的反应: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动作和神态的细节化处理,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