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指导
如同盖房子需要砖头、水泥、钢筋,炒菜需要油、各种食材、调料,写作同样需要材料。
写作的材料可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两种。直接材料是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和感悟,包括自己接触过的人、经历过的事、见到的景等;间接材料则是自己在阅读和人际交往中,纸上得来或道听途说的。直接材料往往真实可靠,用来得心应手;间接材料经查证后也可使用,以补写作素材之不足。
那么,我们应怎样进行选材呢?
一、应学会围绕中心进行选材
客观地说,中心与材料并无先后之分。有时是作者先掌握了大量的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提炼出中心,这样的写作往往是主动的;有时则是作者先确定中心,然后根据写作需要再去选取材料,这种情况往往是应试写作。
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我们都应明确,中心是统帅,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凡是能够较好地表现中心的材料,就可以详写;那些虽不是直接表现中心,但能够对核心材料进行铺垫、暗示,或是侧面、反面表现中心的,也可以采用,但应略写。那些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则应果断弃之。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作者所知长妈妈的故事应是很多的,但写此文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对长妈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所以作者详写了长妈妈为自己买来《山海经》一事,这是因为这件事使自己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是能够表现中心的核心材料。而对长妈妈名字的来历、睡相不雅、吃福橘、讲长毛的故事等略写,因为这些材料或者是交代长妈妈身份低微、愚昧迷信等,或者是为后面为“我”买《山海经》一事做反面的衬托。作者这样选取材料无疑是非常恰当的。
二、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与新颖性
唯有真实,才能感人。那些瞎编滥造、胡乱拼凑的材料只能是毫无意义的废话,不可能产生动人的力量。如有的学生编造母亲背着自己深夜上医院的“故事”,有的学生热衷虚构亲人去世的“哀痛”,这些东西看似很煽情,实则无法感动读者。
材料的新颖主要指的是个性特色,个人独有。如杨振宁的《邓稼先》一文中,作者写自己向邓稼先求证中国原子弹工程是否有外国人的帮助这一细节,就是独特的,是发生在作者和传主之间的别人并不知晓的细节。因此,这个细节因新颖而特别感人。
当然,材料的感人绝不是取决于事件的大小。事实上,生活中惊天动地的大事是很少发生的,即使发生过中学生也很难把握。那些真实、新颖、感人的材料往往是生活中易被人忽略的、平平常常的小事件、小细节。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就是捕捉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作者把这些琐事组合在一起,就描绘出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三、应学会对材料进行取舍和加工
从泥土中刚刚刨出的土豆是很好的食材,它新鲜、水嫩,富有营养。但很显然,我们并不能直接吃它,我们必须要洗去它身上的泥土,然后按照心中所想或者切成块,或者削成片,或者切成丝。然后就可以通过烹调,制作成牛肉炖土豆、青椒土豆片,或是酸辣土豆丝。
对材料的取舍指的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事件,往往就如带着泥土的土豆一样,它既有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积极因素,也有与中心无关甚至有害的消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必要的取舍,以让我们的素材更具美感,更加简洁,直奔主题。如写作题目《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事实上人无完人,“牛人”有牛的方面,肯定也有较弱的方面。有些同学做题神速,但很可能因马虎而大意失过荆州,但由于中心是表现其“牛”的一面,因此就要把其缺点略去少写或作为“抑”的部分来反面烘托其优点。
对材料的加工,是为了让材料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心的表达。如“父亲每天在学校门口接我放学”这一材料,为了更好地突出父亲对“我”的爱,就要有意识地对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甚至可以选取几个特殊天气或者是父亲的特殊身体状况来突出父亲接“我”放学的执着与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