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精评
我的一天
李坤航
初春,东风悠然自得地轻拂着大地,染绿了大地和树枝。“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所以我答应帮着奶奶种蔬菜。要种好菜,别的不难,就是每天都要“三更灯火五更鸡”——起早贪黑,这不符合我的起居习惯,我又不是公鸡,不用天天早起打鸣。
开头既有环境烘托出的美好气氛,说明正是种菜的好时节,也有淡淡的幽默,农民就是比公鸡还要勤劳的人。
周日清晨,天还没有全亮,东边有一道微微的光亮。我在奶奶的催促下恋恋不舍地从房间中走出来,来到静静的菜园。我眼睛迷迷瞪瞪,四肢无力,头昏昏沉沉的,哈欠连天。奶奶让我检查菜叶上是否有虫子。我借着手电和路灯微弱的光仔细搜寻着,隐约可以看清嫩生生的菜叶。我嘴里不停地自言自语:“为什么这么早就要起?少捉一天虫又没事!”奶奶却语重心长地讲道:“俗话说‘人勤地不懒’。要想吃上新鲜的蔬菜,就得勤快点儿。”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对话细节选取得很不错,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
忙了一早晨,太阳升得老高了。我眼前发黑,脸发烫,嘴唇发干,因为蹲得时间太久,我的腿直抽筋。阳光像一根根针刺着我的脸颊和胳膊,我的额头冒汗,手被菜叶剐得生疼。我站起来伸伸懒腰,想回家休息。我看见奶奶仍然在忙碌,她拔干净田间的杂草,用铁锹修整田垄,又从水桶里舀水浇在菜苗的根部。奶奶满头细密的汗珠,手上满是泥巴,脊背弯曲,目光全集中在菜苗上,像是在呵护小娃娃一样。
一阵微风吹来,我感觉浑身清爽。翠绿的菜苗在风中微颤,菜叶上的露珠闪着银光,我仿佛在人间仙境。恍惚间,我好像看见紫色的茄子,浅绿色的生菜,深绿色的黄瓜,灯笼样的青椒……
环境描写相当精彩,既有眼前景,又有心中景,虚实结合,表现出了作者美好的期许,这是对劳动的赞歌。文章主题已经显露出来。
晚上回到家里,我感到浑身劳累。这一天的种菜体验,让我知道了真实的种菜并不像手机里的种菜游戏那样简单。跟奶奶一起种菜,我明白了丰硕的果实是靠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要像辛勤的农民一样对待我的学业,天天向上,争取早日结出硕果。
妙招关注
这篇文章的选材是普通的,但这正是我们生活的真实,毕竟每个人的生活很少轰轰烈烈的时候,更多的是平平凡凡、踏踏实实的每一天。所以,发现平凡中的美好,是中学生重要的写作能力。
文章的出彩之处就在于能够发现平凡事件中的意义,并通过环境的烘托,语言、外貌的对比来刻画人物。奶奶对种菜的专注与“我”的不耐烦,奶奶不惧劳累与“我”的喊累怕累,这些材料的对比凸显出农民身上的可贵品质。
当然,“我”能够从种菜劳动中有所感悟,并把种菜与学业联系起来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样的认识提升了文章的品质。
我的一天
赵亮
我生在北方,长在北方,但我的祖籍在南方的重庆。去年冬天,我第一次回了趟老家,在那儿,我感到我的一天是如此美丽。
开篇简洁,直入主题。
起个大早,趁着天色仍暗,慢慢地跑步到江边。街道无论是狭窄还是宽阔,都顺从地承载着漫天的水雾。这时,天地一片茫茫的奶白色,只有身边的那棵树让人眼前一翠:那是初生的露珠润出的一片嫩绿,是江给早起者的礼物。就这样在雾里跑着,不知不觉江就在眼前了。
从北方的大平原,到山城重庆,作者的内心是惊喜的。这一天从早晨开始,从江边的跑步开始,有趣味,有意义,有看头。
风是江的使者,它带着新鲜的江水的气息。当鼻腔里隐隐地感到温暖与冷冽并存时,便可以加快步伐,跑过去伏在雕饰了十二种姿态各异的小兽的栏杆上观望江水,看那流动了十二个时辰又重现的景色:一轮红日朦胧初生,刺不透江面上蒙蒙生起的雾霭;船只默默驶去,带起粼粼不绝的波纹,使灯光在水上绽出一个不确定的模样。
突然,一声鸟鸣,清脆地啼开了晨雾,四散而下,世界留给了柔和的日光——在多水的南方,本是灼热的日光也柔和了许多。天地间敞亮起来了,对岸的山从雾里现身。这时,气温开始升高,最好的选择是上山去。
过渡段设计巧妙,由观江到爬山,自然无痕。
过桥后,临山脚,仰望大山,一片墨绿。顺着山路往上走,不一会儿就近了山腰。近山腰处,已是竹林所庇。这里的竹生得又盛又壮,它们的竹叶层层累累,繁复相叠,挡住了热烈的阳光;它们的枝干坚硬如钰,比北方的银杏还要粗,这样就挡住了山下的热气。再往上走,竹林愈加茂盛,而山路不知何时消失在村落中。只好转个小弯,进山林里去。至林中,小动物多起来,不时从眼前蹿过一只小鼠,或是小獾一样的野兽。落叶铺满地面,软软的,在这上面行走,会不自觉地忘记了时间。走着走着,一束光拨开了林子——山顶到了。
写登山的经历,重点写了山中所见,真有世外桃源之感。作者移步换景,一步一景,善于精描,让人如在画中。
一看表,竟已是中午。在山顶稍作休息,俯瞰山下的景致。山脚处上来的地方已经很远了,再远一点,是江边的两条绿丝带,那是两岸的一排排翠树。江仍是晨时的样子,波纹粼粼,生机勃勃。继续把目光放远,能看到城市里喧闹的车水马龙,和远方驶来的一列列火车。再极目远眺,便是江的来处。那里像一只鸭嘴,汇合了江流。我的祖先们可能在千百年前也站在这个位置,他们的目光也是从山顶一直望到远方,这一刻我与祖先们吹着同样的重庆的风。
在山顶俯瞰故乡全城,产生登高之感,这种感觉与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感情是相通的,可贵可赞。
在下山的路上,景色依然美丽。而我明白了,这里是我永远的故土,虽然素未谋面。这里的美丽自我出生起我就能感知到,这是在我的血液中永远不变的东西。乡土于我而言,从前是个虚幻的概念,但从此以后,它便是真实的了。
到了山下已是傍晚,江边的灯愈加明亮,闪闪的光在水中展现出美丽的样子,像是雨后的蒲公英,吞吐着针一样的柔光。我下到江边,蹲下去看着水。它这样美丽,是因为它是我的故乡。
最后三段写回程,一天的故乡游结束了,对故乡的认识更加具体,也更为深刻。文章的价值得到了提升。
我在故乡的一天是美丽的,我爱我的故乡。
妙招关注
故乡是写作的重要题材。回故乡对于青少年而言,能写得如此细腻而深刻,实属不易。
作者特别注重材料的选择。回故乡要做的事很多,走亲访友,吃喝玩乐皆不可少。但作者舍弃这些庸常的行为不写,而是选择了与故乡的山水对话,这样独特的选材是更适合表现深刻的主题的。
山城重庆,山水俱佳,作者从早晨江边跑步写起,写出了浓雾下的长江秀色,然后重点写山,写登山的过程,写山顶的景致,写下山的感悟。这些内容既是作者的亲眼所见,也带有强烈的主观观感,可谓眼前景与心中景的有机统一。
故乡的景致是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回故乡,爱故乡,这样的题材作者把握得不错,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