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精评

佳作精评

乡情

梁小毅

涞水农村老家小院,对,我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那里是我的故乡。那个小院是我五岁前的乐园,后来妈妈调动工作,我们全家搬到城里,我别了故乡已有八年了。

开篇点题,平实的叙述中,缓缓拉开了记忆的闸门。

星期天,爸爸说要回老家给院里的树浇浇水,我央求爸爸带我一起去,我终于有机会再看看我的乐园了。

站在院子里,我想找寻记忆中的痕迹。院子中间的压水井,小时候我和哥哥常常轮流压水浇院子里的小树,每人100下,爸爸是计数的,我个子小,每压一下都要两脚跳起来再用肚子压住压水井的把儿,一下又一下,汩汩的清水就流满了小水沟。爸爸用水泥铸了一个池子,夏天的早晨早早储满水,到了中午大太阳就把水晒温了,我和小伙伴就泡在里面消暑。可是,压水井哪里去了?爸爸说早就没了……

细节描写真实而有趣。

院子的西南角是厕所,小时候胆子小,尤其是夜里,总是拉着哥哥跟我一起去厕所,我在里面,哥在外面。“哥,你还在不?”“在呢!”过一会儿又问:“哥,你还在不?”“在呢,你快点!”“哥,还在不?哥!还在不……”哥哥不回答,我吓得提着裤子跑出来,他在院子里哈哈哈地笑……可是,厕所呢?只剩下断壁残垣了……

院子里有个兔子窝。和我一起玩的小伙伴们家里都养猪,他们放学后有打猪草的任务,我跟着起哄,爸爸给我和哥找了两只兔子,于是我也拿着镰刀挎着篮子去打草。后来呢,兔子死了……兔子窝呢,连个砖头都没了……

小时候,我觉得院子的墙头可高了,还有朱红的大铁门。我曾经上鸡窝爬墙头去撸榆钱儿,结果滚下来把脸夹在两棵榆树中间蹭得血淋淋;我曾经顶着大铁门和小伙伴捉迷藏,结果脑门撞在铁门上磕出了包;我曾经逞能抱着西瓜在院子里跑,结果摔了瓜挨了打……

这三段回忆了“我”小时候在故乡的小院里和哥哥压水浇树、夜里哥哥陪“我”上厕所、养兔子这几件有趣的往事,对人物细腻的语言、动作描写,再现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很有画面感,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时候,我在房顶写作业,风吹着很凉快。

小时候,我最爱吃的零食是辣条,奇怪,也从不咳嗽。

这几段略写几件趣事,是对前边叙述的补充,详略安排得当。尤其是以“小时候”引领的三个排比段,更是以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童年趣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小时候,我爬到梯子上隔着墙头和四叔家的红月打嘴架,妈妈居然从不管我。

五岁那年,我上幼儿园,妈妈调工作到涞水县城,我们举家搬离了这个小院,只是偶尔回去;如今,妈妈调工作到涿州,我们又换家到现在的农大,随着大爷、老叔相继搬离老家,二大爷离世,我回这个小院的机会几乎没有了……我知道我离这个涞水小村庄越来越远了……

“快,把水管给我递过来!”爸爸的话打断了我的回忆。我问爸爸:“咱们还有机会回来住吗?”爸爸笑了笑,擦擦头上的汗,说:“农村条件差,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不愿意回来了,要是让你将来回农村,你愿意吗?”

是呀,低矮的砖房,坑坑洼洼的土路,我还愿意回来吗?我将目光望向远处,夕阳的余晖给这个小村庄镀上一层金黄,袅袅的炊烟缭绕在家家户户的房顶,还有从地里归来的农民……多美的村庄呀!“我一定要回来,到那时候,我要把它建设得更美!”爸爸摸摸我的头,笑了,什么也没说。可是,有一粒种子已经种在了我的心田……

结尾两段,用“我”和爸爸之间的对话揭示故乡的现状,很多人嫌它贫穷落后,走出去就不愿回来,这让“我”不免伤心。但“我”目光所及的地方,是一幅美丽的乡村晚景图,借环境描写抒发了“我”对故乡的热爱,深化主题。

妙招关注

这篇文章写的是“我”随爸爸回老家的一件事,但是文章的主体更多的是叙述了自己对故乡生活的回忆,选材生活化,叙述详略得当。从抒情的角度来讲,文章更注重间接抒情,在细致的描写中娓娓道来,语言不华丽但是其中蕴含了浓厚的情感。思绪飘飞,也要适时拉回,文章结尾巧妙运用“我”与爸爸的对话回到现实,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深深的思考。

乡情

王久迎

我的家乡是涿州市东城坊镇,我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我爱我的家乡。

开篇简洁,直入主题。

东城坊镇位于涿州最西部,北与北京市接壤,西与涞水相连,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太行脚下,拒马河畔。大自然造就了这块土地属沙石结构,地表是沙土,往下不到一米是大小不等的河光石,人称“漏地”。老一辈人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东城坊三件宝,沙子石头老尖草。”“怕旱不怕涝,下雨天老干道。”这都充分说明了这里土地贫瘠。然而这块贫瘠的土地,现在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过去的“土地冒烟,庄稼打蔫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交代故乡的地理位置,借老一辈人中流传的顺口溜,揭示了过去故乡的贫穷落后,为下文写家乡的变化做出铺垫。

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绿树成荫,果树成行,庄稼茂盛,牛羊肥壮。东城坊镇驻地已建成初具规模的小城镇:交通便利,人杰地灵,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来这里投资,东城坊镇已成为涿州以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生态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各村都有了很大变化,村里有阅览室、健身场所,街道整洁,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着形势发展而转变,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办企业,科学种田,做买卖,可以说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沙石料在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更多的是运往首都,支援城市建设;马踏营村以鲜桃为主的水果基地远近驰名;西城坊村的沙地西瓜沙甜可口,备受消费者赞誉;二站村的鸭子销往城乡;三城的苗木以优质著称……我的家乡正在焕发着勃勃生机。

介绍家乡的变化,从生态环境的变化到经济的发展,面面俱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东城坊镇民间文化艺术也源远流长,改革的春风让这棵民间艺术的老树重发新芽:西檀村的河北梆子,马踏营村的老调,西城坊村的武术,东城坊二站村的高跷,逢年过节时而演出,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我常听见上岁数的老人说:“能赶上这样好时光的人真是太幸福了!”他们还说:“从前常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灯苗儿冲下,闹了半天真有其事。”

这一段写故乡的文化艺术和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故乡真正的进步是文化的发展,这是对上文的有力补充。

我有一个舅爷爷,在1996年去了大同,前年才回来,一下涿州火车站,他可真的不知道东南西北了,租了个车回家,一路上问了司机三次:“你去的是东城坊村吗?”进了村,好不容易才找到家里人,以后,他改写了一首诗:“少小离家老来归,乡音不改鬓毛衰。回家不似原村样,怕入他乡走错门。”其实舅爷爷也想到家乡会有变化,可他万没想到会变得这么大。

具体事例更有说服力。这一段叙述了舅爷爷回乡的感受,引用舅爷爷改写的一首小诗,侧面表现了家乡的巨变。

说到这儿,我想:东城坊镇的变迁只是祖国巨变的一个缩影。当我亲眼见证着家乡的一个个变化时,我就会感到幸福和自豪。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我们更应该为它做些什么,就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保护涿州生态环境,弘扬涿州文化,发扬涿州美德,用自己的努力为这颗京城脚下的明珠锦上添花吧!

结尾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深化主题;联系自己的中学生身份,表达建设家乡的决心,收束全文。

妙招关注

“乡情”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中学生来说,并不好写。本文作者选取“变”这一角度,从老一辈口中了解过去的家乡,又用自己睿智的眼睛观察今天的家乡,从生态环境的改变,到经济建设的发展,再到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故乡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表达了对家乡热爱。

如果仅仅是写家乡的变化,那文章的格局就太小了,“东城坊镇的变迁只是祖国巨变的一个缩影”,作者以这样的笔调,实则是想突出更深远的主题,举国上下都在飞速前进。最后,结合自身,表达建设家乡的决心,使情感得到很好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