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精评
餐桌前的谈话
张晓喻
经过春节的一顿顿大鱼大肉,本来就圆滚滚的爸爸更圆了。随着体重的增长,血糖也一天天飙高。虽然他一次次下定决心,却总是败在食物的诱惑下,在妈妈幽幽的眼神中放下筷子,在妈妈转过身后快速地大快朵颐。
“圆滚滚”抓住了父亲的体形特点,为后文做铺垫。
“以后不许再吃肉了!”妈妈忍无可忍,发布了这样的一条禁令。
果不其然,今晚的餐桌上,像夏天的丛林一般绿意盎然:炒时蔬、凉拌菜、蘸菜酱……一丁点儿油光也没有。爸爸像小孩似的,嘟起了嘴,筷子一撂,说:“不就是血压、血糖稍微高了那么一点点吗?我又不是兔子,这满桌子草,怎么吃?不吃了!”妈妈夹一口拌白菜,不紧不慢地说:“高一点点?餐后血糖19,是高一点点?不控制血糖,一旦得了糖尿病,就会有很多并发症,我问过医生了,控制饮食是最有效、最健康的方式。”说完,妈妈把白菜放到了爸爸的碗里。
反问、反复的使用,增强了表达效果。
“爸,你尝尝,挺好吃的。”弟弟塞了满嘴的粉丝娃娃菜,口齿不清地说着,筷子又伸向了香椿豆腐。我耐不住口水,拿起筷子,夹起一片拌白菜。随着筷子的上升,我似乎感觉到一丝青菜味儿悠悠地飘进鼻子里。嗯,好香啊!豆绿色的菜叶上有着细碎的蒜末,浸在酱汁里散发着馨香,撩拨着我的味蕾。一咬下去,白菜在口中“咔嚓”一响,汁水便涌了出来,凉凉的,舌头也感觉到微微的辣。“爸,真的好吃,您快尝尝!”
弟弟是文中的次要人物,略写。
调动多种感官,描写具体,拟人、通感的使用使语言非常优美。
“真的?”爸爸狐疑地拿起筷子,夹起碗里的白菜,先是小心翼翼地吃了一小口,反复咀嚼,“嗯,确实不错!”他笑着又夹了一大筷子吃了起来。妈妈看着我们的筷子翻飞,脸上的微笑荡漾开来,眼角细细的鱼尾纹也盈满了幸福。“大鱼大肉容易诱发中老年人的血压高、糖尿病,甚至血管堵塞,形成栓塞。所以要少吃!蔬菜可以补充多种维生素,有利于青少年营养均衡。都多吃点,我可翻了好长时间菜谱呢!”
对母亲的描写比较具体,“荡漾”一词用得生动形象,对妈妈的语言描写揭示了其良苦用心,突出了人物形象,点明文章中心。
餐桌上弥漫着清香——绿色的、幸福的清香!
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妙招关注
这篇作文借餐桌前的谈话,刻画了关心家人健康的妈妈形象,营造了一家人和谐温馨的氛围。对味道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具有感染力。在餐桌上对“妈妈”这一中心人物进行了具体细腻的描写,扣住题目中的“谈话”,语言描写个性鲜明;对其他人物——爸爸、弟弟和“我”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起烘托作用,详略分明,突出中心。简短抒情的结尾收束有力,余音袅袅,再一次强化中心。
餐桌前的谈话
杨高扬
酒店的门关上了,仿佛把热闹、奢华也隔离于身后,看着空空的两手,我沉默了……
开篇设置悬念,调动读者兴趣。
周六晚上我们一家和叔叔一家聚餐,当步入五星级大酒店的旋转门时,我惊呆了:炫目的灯光、华丽的座椅、柔软的地毯……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金碧辉煌。
佛跳墙、北京烤鸭、抹茶冰激凌……一道道菜端上来,汁美肉嫩,香气袭人。雪白的鱼肉、碧绿的油菜、金黄的螃蟹……将餐桌装点得五颜六色,极尽豪奢。我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饭菜,一边听着大人们的高谈阔论。
化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句子,活学活用,对菜品几近奢华的描写为后文做了铺垫。
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吃着,喝着,大家渐渐地已经淡了兴味,桌上的菜却没吃掉多少。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对妈妈提议道:“一会儿我们把没吃完的饭菜打包带走吧。”我正想再说两句,嘴就被妈妈的手捂住了。妈妈低声地说:“你叔叔请客,咱们打包?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在我另一边的表弟听到了我的话,他边玩着手机里的游戏边漫不经心地说:“哥,你喜欢吃什么一会儿重新做,打包带走,桌上剩的就不要了。”我一听就急了,说:“还有这么多,不要多可惜啊!”不远处的叔叔停下了和爸爸的谈话,举了举手中的红酒杯,说:“高扬,没事,叔不差钱!”我急急辩白:“不是,剩这么多浪费……”“高扬!”爸爸提高了声调,脸色也沉了下来。“别说了!”妈妈也连着拉我的袖子,转过头尴尬地笑着,“别理他,孩子不懂事,大家接着聊,接着聊……”
初次点明中心。
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具体,符合人物的身份,“我”和其他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叔叔一笑,似乎在笑我的小题大做,不再和我理论,又和爸爸继续谈话了。爸爸隔着桌子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也不再理我。桌上的其他人要么低头玩手机,要么两两谈话,没有人再动筷子……
桌子上,灯光依旧耀眼,剩了许多的各色菜品在盘中静静地躺着,砂锅依然沸腾,表弟只动了一口的海鲜炒饭似乎在无声地呐喊。我无奈地低下了头,摆弄着手里的餐巾纸,见过的一幅幅饥荒贫困的图片浮现在脑海里,学过的《悯农》回荡在脑海里。我想再说些什么,但是表弟似笑非笑的嘴角,爸爸警告的眼神,妈妈轻轻的碰触让我一句话也说不出。
前后对比,增加了讽刺效果。
再次明确作者的思想倾向。
众人语毕,结账走人。回首,灯火通明,觥筹交错。两手空空……
言已尽而意无穷,让人读后掩卷深思。
妙招关注
本文立意深刻,从不经意的生活小事中,开掘出不平凡的新意,点化出耐人寻味的内涵。“一餐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似乎人人皆知,但在面子面前又被忽略了。在一群人中只有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意识到节约,多么讽刺!文章没有公式化地采取高大上的结尾,而是真实地表现生活,给人的冲击力更大。中心在文中被反复提及,使中心不断得以明确、强调。文章特别注意运用对比:餐桌上前后的强烈反差,“我”和其他人的对比,使中心更加明确。首尾的“空空”互相照应,结构上给人以整体感,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