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精评

佳作精评

这样的人让我佩服

李子涵

如果你路过408班门口,你也许会偶遇一位手持物理书,一笑起来眼就眯成一条缝的老师,如果见到,千万别犹豫,赶紧叫声“‘大神’好”,然后低头弯腰鞠个躬,因为这就是我最佩服的物理老师王老师。

开门见山,交代文章主人公,简单勾勒“大神”的形象。

你也许会说:咳,有什么呀?和普通老师有什么区别吗?哎,你别说,王老师还真不一般。虽然外表看不出来,但只要给她一道物理题,你就看吧:眼神专注,手中运笔如飞,一看就是“绝世高手”的风范。几个公式一代,几个方程一列,一分钟不敢吹,三五分钟之内,王老师肯定能把这道题解出来。

简述佩服王老师是解题高手,动词运用传神。

有一次我去找王老师问题,是一道我冥思苦想几天都没能解出来的电路题。王老师只看了几眼,便对我说:“你这道题吧,其实很简单。只要熟练掌握串联电路电压特点,就很简单了……”说着,就给我讲了起来。一开始,我还有点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但之后,老师好像发现了我的问题,开始慢慢地讲。不到一个课间,我就听懂了。没想到,一道困扰我几天的题,王老师一看就会了。除了一句“佩服”,我无话可说。

列举具体事例一,“我”冥思苦想几天的难题,王老师分分钟解决,对比之中,“我”对老师的佩服不言而喻。

别看我们“大神”水平高,就这样人家还在不断做题,充实自己呢。

巧妙过渡,引出下文王老师让“我”佩服的第二个原因。

那次物理课,我作为“大神”慧眼识珠选出来的课代表自然要去问一下这节课干吗。没想到一进办公室,就看到“大神”正对着一道题发愣呢!看到我进来,“大神”便招呼我道:“李子涵,快来,来看看这道题!”我奔过去,心想:什么题能把“大神”看愣了?到“大神”面前一看,原来是今年的中考题啊!我看了一会儿,顿觉头昏脑涨,便放弃了。我看向老师面前的电脑,可把我吓了一跳,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题。我一下明白了,“大神”就是这样炼成的。王老师不断挑战,不断充实自己,这怎能不让我佩服呢?

列举具体事例二,老师的谦虚好学,让“我”佩服。有理有据,有叙述,有议论,人物特点鲜明。

那天,一位同学去找王老师问题,我正好路过,偷听了一小会儿。只听“大神”说:“……这条路堵车,那肯定走另一条不堵的喽……”我的心里很是疑惑,怎么回事?“大神”怎么突然教起交通常识来了?我踮起脚尖,向前一看,噢,原来“大神”是在教同学分析电路啊。她把电流比作车,把电阻比作堵车,导线则是畅通无阻。“就好比,一个电流看到下路堵了,中路断了,就只能走上路了呗!”我听到这话,差点笑出声,可不是嘛,中下路都有问题,就走上路呗!“大神”真是太幽默了,徒儿我佩服佩服!

列举具体事例三,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突出老师让“我”佩服的第三个原因——幽默。本段最后一句似是无意,实则有意突出主题。

我的物理老师她不漂亮也称不上是名师,在别人眼里也许很平凡,但是在我心里,她就是神一样的人物。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有没有很佩服她呢?如果有,别憋着,叫一声“大神”就行啦!

结尾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直抒胸臆,表达“我”对老师的佩服之情,有力收束全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妙招关注

这篇文章刻画了一个让“我”佩服的人——物理老师王老师。作者开篇就称王老师为“大神”,可见对老师的佩服之情,而且这种调侃中充满敬意。选取典型事件突出人物的美好品质,是本文最大的亮点。作者分别叙述“我”和老师接触的三件小事,突出了老师解题速度快、谦虚好学、讲解方法幽默易懂的特点。但如果仅仅是事件的罗列,那就太单一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每个事件的叙述都不忘及时跟进议论抒情,这样既总结了老师的形象特点,又巧妙地点明“真令我佩服”这一主题,可谓点睛之笔。

这样的人让我无地自容

梁毅

那天,那雨,那人,将永远定格在我记忆深处,让我无地自容……

开篇点题。

那是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和妹妹一起去逛街,回来的路上下起了小雨,我们便拎着大包小包站在临街的店铺旁躲雨,打算雨停后再回家。

秋天的雨是慢性子,细细的雨丝不急不缓地浸润着万物。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橘黄色的灯光笼罩了整个街道,路上的车渐渐多起来,在泛着亮光的马路上蜗行。可是这雨没有因天黑而停下来的意思,我有些急了,掏出手机给爸爸打电话,让他开车来接我们。挂断电话后,我和妹妹就开始了焦急的等待。

这几句景物描写,既交代了特殊天气,为下文情节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又烘托了“我”焦急的心情。

突然,一辆白色小车停在我们面前,车窗缓缓摇下,露出一张长满络腮胡子的脸,冲我笑笑,露出不算洁白的牙齿:“小伙子,能借我手机用一下吗?”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他又赶紧解释:“我有急事要和朋友联系,可是我手机没电了,方便借你手机一用,可以吗?”他怕我不放心,又补充道:“放心,我不是坏人。”我下意识地用手握紧了放在口袋里的手机,脑海中飞快闪现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谨防骗子”这样的忠告,脱口而出:“我没带手机。”

这是故事的开端,对陌生人的语言描写,对“我”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很好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络腮胡子似乎有些失望,他打开车门,跳下车,站在原地左右张望着,边跺脚边搓着双手,叹气:“这可怎么办?”见他和我们兄妹俩同站在一个屋檐下,我不免有些紧张。他并未察觉我的神色变化,还关切地询问我们:“你们在等人吗?”我赶紧点点头,说道:“一会儿我爸爸就来接我们,很快的!”他听完笑笑:“哦,那最好。”他又望望前方路口,像是下了最后决心似的说:“不行,不能等了,我得找公共电话去!”说完,就冲进了雨幕中。

这是故事的发展,对陌生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对“我”的心理描写都十分细腻。

望着他的背影,我有些后悔,也许他并不是坏人,是真有急事呢,而我却骗了他。抬头看看这天,一阵冷风吹来,夹着冰凉的雨丝打在我的脸上,钻进脖子里,真冷!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唉!老爸怎么还不来……心里正想着,那络腮胡子一路跑跳着回来,高兴地冲我喊:“我找到公用电话了,终于和我朋友联系上了!”说完,他跳上车,临走前,又像是想起了什么,回头叮嘱我们:“前面20米处有个电话亭,打电话告诉你爸爸绕道来吧,前面堵车呢!”

再次刻画当时的天气,“冷风”“冰凉的雨丝”,都似有所指,烘托“我”的焦急心情,与上文的景物描写遥相呼应。

这是故事情节的转折,也是高潮,此处没有写“我”的心情,但“我”的心情已经不言而喻了,文章妙就妙在此。

看着他的车子消失在远处,汇入车流,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的所谓“自我保护”在他的真诚面前,似乎变得那么一文不值。

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东西是信任和真诚,那个雨夜,我却亵渎了一个陌生人的真诚相待,每每想到此,我就觉得羞愧难当。

揭示主题。

那天,那雨,那人,将永远铭刻在我记忆深处……

结尾收束全文,巧妙照应开头

妙招关注

这篇文章叙述了自己在一个雨夜与一位陌生人邂逅发生的事情,具体分析有以下可圈可点之处:

一是命题取材新颖。文章摆脱了让“我”尊敬、佩服、感动等寻常思路,敢于曝光自我,剖析自我,让读者耳目一新。同时,借此事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东西是信任和真诚这一主题,引人深思。

二是描写方法多样化。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如对陌生人的动作、语言描写,对“我”的心理活动描写,还有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都给读者以很强的画面感。

三是写作手法新奇。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自己初遇陌生人因外貌而对他心存戒备,再写自己随着情节的发展对他心怀愧疚,使情节波澜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