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精评
我的烦恼
吴天月
古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意思是说少年时代不识愁苦,甚至连歌曲里也这样唱:“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无忧无虑乐陶陶。”可是,为什么当我发现自己长大时,烦恼也突然多了起来呢?
开篇妙用古人诗词和现代歌曲,切入文章主题。
初入初中,紧迫感一下子袭上心头,总想考一个好成绩来证明自己,但每次考试都掉链子,烦恼也就随之而来了。
言简意赅,交代自己的烦恼,不啰唆,干净利落。
“让让!让让!”一下课,教室前面的公告栏面前就挤满了人。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我心里一惊,随之,也赶紧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借助我的“千里眼”极力扫描那张决定我命运的成绩单。
在同学们的推搡下,我终于被挤到了人群的最前面,我扶住墙,低下头深吸了一口气,“别紧张!”我心里默念。然后我抬起头,从成绩单的第一行逐一往下找,“21,22……25……”目光缓缓移动,不可思议,我的名字还没出现,我似乎听到了心脏怦怦怦跳动的声音。不会吧?难道我又考砸了?眉头慢慢地皱成了一团。终于,我的目光锁定在了第28名,天,我又退步了!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天塌了。
对“我”的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读来很有感染力。虽不说“我很烦”,但读者确实感受到了“我很烦恼”这一主题。
“天月,考得怎么样?”唉,真是冤家路窄,我的挑战对手王思涵将脑袋凑过来,笑眯眯地问我,不用说,她一准儿考好了。我没好气地抬眼望望她:“这回我又考砸了,你挑战成功了。”她见我不高兴,赶紧收起笑容安慰我:“没关系,还有下次呢。”唉,说是这么说,可是我心里仍然难过,什么时候我也考好一回呢?
挑战对手的获胜,更是给“我”增加了几分烦恼。
放学了,不知道为什么平时急着回家的我,这一刻却一点儿也没有兴致,虽然,我明明知道爸爸已经在校门口等我了。我知道,我惧怕的不是回家,而回家后爸爸的询问。
“闺女,怎么才出来?饿了吧?”一上车,迎面就是爸爸关切的眼神。我一屁股坐进车,一言不发。爸爸好像没有觉察我的情绪,甚至还挺高兴的样子,“知道吗?今天你姐来电话了,这次期中考试又考了全班第一,我和你妈都高兴坏了……”爸爸一边开车一边跟我分享着他的喜悦,而我,心里更难过了。姐姐比我大三岁,在外地上高一,她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中,每次打电话回家都传捷报,相比之下,我的成绩真是糟糕透了,别说班级第一了,就是前十名也从未进过。爸爸妈妈从不拿我和姐姐比,可是,我该怎么向他们开口说出我的成绩呢?
这两段,是情景的转换,由学校到车上。“我”落马之时,恰巧传来姐姐考了班级第一的好消息,这无疑让“我”心里更加难过。
车停稳,下车,爸爸一边接过我肩头的书包,一边说:“卸下包袱喽,是不是一下子轻松了?”是呀,真是轻松了。我习惯性地抬头看看三楼的那扇窗,橘黄的灯光透过窗口,将光辉洒向湛蓝的天幕,真亮,好像对面的楼房都照亮了。那扇窗是我家的厨房,妈妈一定又在里边忙碌,每天我一进家门,餐桌上早已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饭菜。我的心里忽然暖融融的。
爸爸常态化的关心,家里厨房温馨的灯光,带给“我”无形的力量。
“走吧,发什么呆呢?”爸爸拍拍我。那一刻,我的心中似乎又充满了某种力量,我在心里默念:“烦恼依旧,但我不会轻易服输!”
“我”的烦恼解决了吗?文章并没有给出明确答复,但这已经不重要了,行文至此,读者已经找到了答案。
妙招关注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失利,心情烦闷——典型的学生生活素材。生动的语言描写,加上细腻的心理刻画,作者把自己的烦心事讲述得细致入微,让读者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她那份真实的烦恼。
同学的善解人意,爸爸的细心关怀,妈妈温馨的等候,这些看似普通的叙述,却让我们察觉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我的心中似乎又充满了某种力量,我在心中默念:‘烦恼依旧,但我不会轻易服输!’”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倔强。感动袭来,信心倍增,烦恼依旧,真实的情感总是复杂的,复杂的情感才更加耐人寻味。
我的烦恼
杨博玮
“老杨,老杨,快看我进步了!”返校那天刚拿到成绩单的刘保同学乐开了花,看到他的成绩之后,我脸上也露出了笑容,真替他感到高兴。可是,谁能知道当初他刚到我们组时,可是给我增添了不少的烦恼。
文章采用倒叙的记叙顺序,从刘保同学激动人心的告捷写起,先声夺人,接着话锋一转,回忆不堪回首的烦恼,巧妙点题,吸引读者兴趣。
新学期开学,张老师重新分了小组,特意把班里几个“捣蛋分子”包干到户,我的同桌就变成了除了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其他一切事物都怀有强烈热情的刘保。同桌变了,烦恼也就随之而来了,你知道吗?和刘保在一起我好像多了三个身份。唉,我怎么摊上这么个同桌呀?想想就让人头疼。
“我怎么摊上这么个同桌呀?”这是自问,也无须回答,表达了自己无比烦恼的心理,非常真实。
第一个身份,我感觉自己就像一扇门,成功地把刘保锁在了自己的位置上。因为刘保一下课就跑到外边玩,常常是上课铃已经响了半天,老师都开始讲课了,他才满头大汗地回来,为此他没少挨批。分组时张老师就给刘保下了命令:“只要杨博玮坐在位置上,你课间就别出去了。”我课间的大部分时间会在教室里学习写作业,刘保也就被“囚禁”了。
刚开始,他总是找各种理由想要出去:“班长,我想上厕所,我肚子疼……”我知道他就是想出去,所以继续学习不理会他,可他见我不理他就抓住我的胳膊摇晃,让我没法学习。“哎哟,你怎么这么烦啊?上节课不刚去了厕所吗?我看你就是想出去玩嘛!”“嗯,你就让我出去吧!”“不行!你用这工夫看看笔记!”在几次尝试之后没有用,他就放弃了,课间真的不出去了。但我似乎只锁住了他的躯体,没有锁住他的心灵,所以他课间虽然不出去了,但也不做事,常常趴在桌子上,用渴望的小眼神望着窗外。唉!怎么才能让他真正坐住呢?张老师交给我的任务可真难完成!
介绍“我”的第一个身份——一扇门,这一段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尤其是“用渴望的小眼神望着窗外”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刘保贪玩不爱学习的形象特点,语言幽默风趣,读来让人哑然失笑。
不久,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张老师在班里开始实施背诵加分制。我鼓励刘保加入了好几个兴趣小组,给他布置背诵任务,背会就给他加分奖励。这回他可忙开了,每天课间总是对着我的课本补笔记,然后自己背,之后还要让我查一遍再去找课代表背。有时,我看着他低头叽里咕噜地背书,心里就窃喜:这回他的心被我彻底锁住了。
课间的零散时间总算利用起来了,但刘保的落下的课程实在太多了,作业总要等到老师催了几次之后才改,需要背诵的内容也总要拖到最后一刻……总之,他总是要把任务拖到最后期限才完成。这使我很苦恼,课间本来就有限,他有的时候还会偷懒,十分钟根本就不够用,大多数时候,我还要用午自习来督促他完成。
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刘保成绩不理想,只是缺少一根鞭子来督促他,于是我下定决心做好这根鞭子,赶着刘保向前走。每天的午自习我都会给他规定任务,在完成任务后再让他休息。给他安排了任务,我也不能闲着,必须监督他,指导他改正作业,督促他背诵,给他听写……虽然很烦琐,但我渐渐发现刘保对于完成学习任务越来越主动了。
介绍“我”的第二个身份——一根鞭子,时时刻刻督促刘保完成学习任务。这一段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表现“我”对刘保变化的惊喜。
最后,我还觉得我还是一枚钉子,常常要扎他一下。上课时,刘保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或进入梦里的世界。这时候就需要我发挥作用了,我总会戳他一下或拍他一下,把他从另一个世界里拉回来。但他总是醒了没两分钟就又睡了,一节课下来要叫他十多次,可下了课还是什么都不会。几次之后,他还尝试着换各种姿势睡觉来躲避我的目光。啊,他怎么这样啊?怎么就叫不醒了?这天天上课睡觉怎么提高成绩?正在我不知道如何解决时,张老师好像了解我的烦恼似的,将班里记录量化考评得分的重任放在了刘保的肩上,之后他上课不仅不犯困了,有时还会主动向我提问,这让我很欣慰。
时间过得真快,和刘保做同桌已经一个学期了,按照惯例,开学又要换同桌了,我会和谁一桌呢?“班长,下学期我还和你一桌,行吗?”正想着,刘保凑上前来,忽闪着长长的睫毛,露出一口小白牙,“我觉得我离不开你了,你管着我,我肯定还能进步!”说完,紧紧搂着我,做耍赖状。
介绍“我”的第三个身份——一枚钉子,并相比前两个身份进行略写。
哎哟,这个麻烦,看来还甩不掉了!
妙招关注
这篇文章的选材是普通的,它就来源于我们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写身边事,写亲身经历的事,才更容易抒发真情实感。文章通过对刘保同学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刻画了一个贪玩、调皮、不爱学习,但是热情真诚的后进生形象。作者采取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与刘保初为同桌时,“我”把他当作烦恼,受责任意识的驱使,被动履行帮助他的任务,到后来,随着刘保的变化,“我”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甚至从帮助他进步的过程中,找到了获得成就感的快乐。这样安排材料,使情节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全文语言诙谐幽默,轻松活波,表面在抱怨“与刘保做同桌可真是麻烦事”,实则却绞尽脑汁帮助、督促他进步,这是一个多么负责任的班长呀!恰恰是这样,才得到了刘保同学的信赖。无形中,同学友情,班级和谐的班风,也就凸显出来了。读来,让人欣慰。
我的烦恼
郑超逸
“都十二岁了,还看什么动画片?”父亲用他那刺耳的高八度音大吼着。电视机“啪”的一声被关掉了,周围突然变得死寂,气氛紧张地让人窒息。“去看书,别只顾着玩。”我只好乖乖地回到房里,漫不经心地翻着一大堆的书。
写实手法,善用环境来烘托气氛,冲突便是烦恼。
自从上中学以来,我就告别了那五彩缤纷的童年。像一只无拘无束的小鸟忽然被囚禁一个笼子里一样,失去了快乐,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属于我的那片蓝天,失去了一切。
运用比喻修辞,突出失去自由与快乐后的烦恼。
当我还是一个幼稚天真的小学生时,总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想象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稳重的大人。可当我成为一个中学生时,我才突然发现,现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美好,我的生活越来越不充实。而且,一切来得那么突然,让我不知所措。
也许是从期中考试后吧,我开始变得骄傲懒散,成绩在不知不觉中坐上了滑梯,期末考试也只考了个第三。
多么形象化的语言,“滑梯”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成绩的下滑过程。
寒假里,我就被戴上了紧箍咒。“读书”二字在父亲的嘴里恐怕被念叨了上千遍了吧?只要一有时间,他就要对我发动政治攻势,讲那些不知被多少人讲过了的至理名言。我感觉我的内心就像一座马上就要爆发的火山,烈焰翻腾。不仅如此,连我藏在枕头底下的那本《花季雨季》最近也不翼而飞,会不会像《女生日记》那样被五马分尸,还是像《小百花集》那样葬身火海?
用课外书的遭遇来突出成绩下滑引发的灾难。
我不敢往下想。
“看,看,看,没事就会看这些无用的东西,不会学习学习呀?数学作业都做完了?英语都会读了?历史都会记了?政治都会背了?我把我的血汗钱都给了你,你就考了个第三来回报我呀?”隔壁传来狮子般的怒吼。
“你爸也是为了你好,如果你的成绩继续下滑,那怎么办?你想想,父母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你就这样来报答我们?不是我们提的要求过高,就是高,那也是为了你好呀!”妈妈紧绷着脸,话虽不重,但那严肃的表情已给我一种沉重而无形的压力,让我透不过气来。
妈妈的谆谆教诲,辅以神态描写,再用夸张化的语言突出压力山大。
“现在的社会不需要一个只会考试的书呆子,爸爸妈妈,你们难道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个程序化的机器人吗?”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声叫喊起来,“每天都逼着我学习学习,你们知道我有多烦吗?我是一个人,不是一架机器,我需要休息,需要放松!你们为什么不替我想想呢?”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冲出客厅,“啪”的一声关上房门,失声痛哭。
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才能理解我呢?
反问,突出烦恼,深化中心。
妙招关注
作者在文章中再现了上初中后与小学时完全不同的两种学习状态,对比中写出成长的烦恼,特别是成绩的下滑,带来了更为严厉的批评。爸爸妈妈的神态、动作与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既有写实性的再现,又有夸张化的突出,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