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放送

好文放送

餐桌前的谈话

贾通源

空气中没有一丝风,世间的一切仿佛都消失了,只剩下令人难熬的闷热。天空中的云低低地压向大地,让人感到窒息般的痛苦。

我独自一人躺在卧室里,窗外令人恼火的蝉还在鸣叫。我又考砸了,已经不知是第几次了,唉……我是否不该选择求学这条路?

卧室的门虚掩着,爸爸斜靠在沙发上,家里静得针掉下来似乎都能听见。

“源源,你给我过来!”我心中“咯噔”一下——风暴又一次来临了。听着这个熟悉的声音,我明白他什么都知道了。爸爸有力的大手伸向我的耳朵,我的耳朵瞬间扭曲了。然后,爸爸的巴掌“啪”的一声打在了我的脸上,那声音像划过天空的惊雷,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能听到我胆战心惊的心跳声。我感到脸在火辣辣地痛,那是万箭穿心之时、肝肠寸断之后的痛楚。我愤然转身,走入自己的房间。隐约间,我看见爸爸的手高举着,僵在空中,无助的眼里似乎有难以觉察的泪光……

躺在床上,窗外的蝉仍然在不知疲倦地鸣叫,但声音似乎小了些。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着。我该怎么办?——辍学吧,帮爸爸干活,养家。我不怪爸爸,平时看他早出晚归,拼命打工挣钱,人变得黑瘦,不到四十,头发却已白了一半。可我……

晚饭熟了,我怀着纠结而又愧疚的心情坐到了餐桌旁。爸爸轻轻走了过来,他温暖的大手拂过我的发际,长叹一声说:“孩子,对不起,这是我最后一次打你了。知道吗?你是爸爸的希望,我上学的时候,不听你爷爷的劝,早早离开学校,到外地打工。现在我才知道我的选择是那么傻。每当我累得直不起腰的时候,每当我被别人笑话无知的时候,我就暗暗发誓:我的孩子必须走好求学这条路。孩子,你就是我和你爷爷的梦啊!别怪爸爸,爸爸不会讲道理,只会打人……”一滴泪,凉凉地滴在我的手背上。我摸着爸爸粗糙的手,心里早已是泪的海洋。

窗外的蝉声忽然停止了,世界那么静。我第一次感到父亲是那么高大,他就像我人生路上的火炬,温暖着我,指引着我,让我从迷雾中走出,在阳光里前行。

此时,我只想对他说:“爸爸,看我的下一次好吗?我已选择了您的梦,我会执着地前行。”

妙招关注

本文情感真挚,描写细腻,真实可感。作者描写了一幕生活场景,爸爸的一举一动,“我”的心理活动,都细腻地表现了出来。爸爸的一番话意味深长,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文章寓情于景,“蝉声”的变化揭示了“我”复杂的心情,意境深远。

餐桌前的谈话

冯峰

我们家四口,围着小方桌吃饭,亲亲热热。

“开饭啦!”妈妈喊一声,爸爸立即从电脑旁跑过来,摆好桌凳。我也不敢怠慢,急忙去厨房端饭。

第一碗大米饭肯定得盛给奶奶。奶奶七十多了,好腰疼,爸爸给她定做了一个高矮适中的方凳,算是她的御座吧。奶奶特勤快,平常爸妈上班,饭几乎都是她老人家做的,好给别人盛饭,却不让别人给她盛饭。我一连叫了好几声奶奶,她才不情愿地坐下来了。

妈妈端出菜了。菜盆里有豆角、西红柿、茄子和肉,为了照顾奶奶,菜炖得很烂。端过了大盆,又端上两小盘,一个小盘里是我喜欢吃的土豆,我不好吃豆角、茄子;另一个小盘里是妈妈喜欢吃的炒辣椒。

我和爸爸把饭端齐了,筷子也各就各位。

妈妈干活吃饭讲究一个快,她狼吞虎咽,风卷残云,最早吃完。不过她和我一样不好吃肥肉,有了肥肉块,都夹给爸爸,爸爸是来者不拒。爸爸是生活的享受者,讲究细嚼慢咽,吃饭前,还好抿一两白酒,酒量不大,一杯下去,就脸赛关公。妈妈悠闲地看着爸爸的红脸,似嗔似笑;我一会儿从大盆里舀一勺菜汤,一会儿如获宝地翻出一块瘦肉。奶奶安的是假牙,吃饭最慢,好给别人夹菜,把瘦肉夹给孙女,把肥肉给儿子。儿子孙女都说:“别夹了,您自己吃吧,我们吃的时候长着呢。今儿的肉烂。”奶奶笑笑说:“我不好吃肉。”我知道奶奶在说谎,她也好吃肉。有次和她坐席,端上了红烧肉,她也吃得津津有味。爸爸待俺奶奶也不差,每逢家中成员生日,便带着全家人下饭店,红烧肉是必点的。我明白这是照顾奶奶。

妈妈见奶奶一会儿给我夹夹菜,一会儿给爸爸夹夹菜,故作生气状:“妈,不公平。您咋就知道给您儿子给您孙女夹肉,咋不给俺夹哩?”“你吃得胖,不用吃肉了。不怕胖,下次也给你夹。”奶奶笑笑说。“千万别给我夹,再吃肉,我就成猪了。”妈妈说完,像个男人似的哈哈大笑。

奶奶吃完后,要去刷碗。我和爸爸齐声说:“您别刷了。让我刷吧。”我站起身,爸爸早把碗端到厨房了,系上围裙,开始工作了。奶奶见状,忙拿出抹桌布,把饭桌抹一遍。其实平时几乎都是奶奶刷碗,放假了,奶奶也该歇歇了。

妙招关注

作者避开家庭成员介绍、餐桌形状颜色描绘的习惯写法,用短短三句话,把人物、地点、事件交代得一清二楚。“亲亲热热”单独列出,突出一家人的温馨、和谐。作者选择了一家人齐动手,端饭、吃饭、夹菜、做家务这些普通材料,处处紧扣温馨和谐的主题。特别是妈妈和奶奶开玩笑的情景,尤为富有生活气息。

餐桌前的谈话

宗怡丽

“住我家吧!”“还是住我家好!”“我家好,住我家……”只听见餐桌边传来了争辩声。不用说,外婆去谁家住成问题了!

前几天,外公走了,只留下外婆孤零零一个人住在窄小的老房子里。这不,吃完饭,外婆去卧室休息,我们几个孩子在沙发上一坐,几个大人只好坐到餐桌前讨论问题了。家里人个个都想把外婆接到自家去住。

“住我家吧,我家环境好,妈没事可以养养金鱼、看看报纸、打打太极什么的。”大舅事业有成,一贯先发言。

“不行,你家那么大,妈一个人会孤单的,还是住我家吧,正好这几天我休假,可以陪妈四处转转。而且我家就在公园旁边,妈也可以和别的老人交交朋友。”二舅连忙抬头道。

“你休假没几天就要上班去了。还有,晚上公园跳舞那么吵闹,妈怎么休息?还是住我家,我可以和妈去买菜,多陪陪妈。”妈妈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不行,你家丽丽刚上初中,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学习。”大舅和二舅几乎异口同声。

……

于是,争辩了半天,也没有在这个话题上争辩出个结果来。

这时,卧室的门突然打开了,外婆走了出来,眼眶里含着泪花,声音颤抖地说:“别争了,我知道你们都关心我,都很想好好地照顾我,但我不想给你们添麻烦呀!”

“妈,您和爸养我们这么大,我们照顾您是应该的呀。现在爸走了,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照顾您啊!”大舅说道。二舅、妈妈也流着泪不住地点头。

这时,我提议:“不如抓阄儿吧。”这个办法获得了大家的认同。由于我想让外婆来我家,便在纸条上折了一角,没想到被眼尖的二舅发现了,重新弄平放了回去。但纸条依旧被细心的妈妈抢先抽到。大舅无奈地耸耸肩,二舅默默无语。外婆脸上,满满的是欣慰和慈祥。

外婆去谁家这个问题暂时解决了,可是亲人之间的爱却久久在我们心中回荡。

妙招关注

本文以“外公去世,外婆住谁家”为写作线索,通过家庭成员在餐桌前的对话来展开行文,娓娓叙述了一个亲情故事,对话符合人物身份,语言不事雕琢,中心突出,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