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指导
诗人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生活中,我们常有动情之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就是抒情。阅读时,我们常说某篇文章“动人”,往往也是因为它富有感情,能打动读者。
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如《黄河颂》结尾句:“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鲜明、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景仰、对黄河哺育下的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感情,即为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中,由读者慢慢体会,则是间接抒情。
那么,我们在写作中应该怎样抒情呢?
一、抒情贵在真实,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从寻常小事入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朱光潜语)真情源于真人真事,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最容易做到感情真挚,最易写出动情点。
例如《最后一课》,热爱、难过、悔恨、怜惜等复杂的情感在小弗郎士心里反复交织、酝酿,最后凝聚为一句:“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感人至深,且毫不突兀。又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此时,作者的感情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怎能不令读者动容呢?
二、抒情要多样化,两种抒情方式灵活运用
抒情往往不会单独出现在文中,它常与记叙、描写、议论等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直接抒情要与议论结合在一起,而间接抒情要与叙述、描写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要求自然,不能牵强,切忌空泛、虚浮,无病呻吟。
在一篇文章中,常常兼用这两种抒情方式。例如,《土地的誓言》一开篇就直抒胸臆,“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这是直接抒情,接着铺排描述“参天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黑色的土地”等富有关东气息的事物,这些描写像电影镜头一样,呈现出家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这是通过描写间接抒情。再如《邓稼先》一文,写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是在议论中饱含敬仰之情;结尾作者引用写给邓稼先夫人的信:“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将自己对邓稼先的感情赤裸裸地倾吐出来,毫不掩饰,这是直接抒情。写作中,两种抒情方式相结合,效果强烈、鲜明。
三、抒情要有载体,借助多种写作方法抒情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崇尚含蓄美,情感抒发也以间接抒情为主,间接抒情可以借助一些写作方法。可以将情感的抒发寄寓在景物里,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情与景就会相得益彰。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就是用景物描写衬托、渲染感情;可以借物抒情,人的感情不是凭空而来的,总要有个寄托的地方,我们的某种情感往往是由看到的物引发的。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就是用有代表性的形象暗示思乡之情;可以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就是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愁”具体化、形象化。当然,这种方法需要在阅读和写作中有意识地体会、积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