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指导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在谈人物画技法时说:“画人物最重要的是精神。”写作也是如此,要想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写出人物的精神是关键。
我们知道写人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穷形尽相,尽显人物之形;还可以以形写神,使人物之神跃然纸上。
那么,要写出人物精神,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一、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要使人物立起来,就必须注重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追求往往在细节处得以彰显。比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通过他头发凌乱、书桌上“众物腾怨”等细节表现他钻研学问时专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通过他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这些动作和语言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通过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细节描写表现他从容、无畏的形象。再如《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通过对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尤其是写他深夜工作的场景,“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些细节描写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我们不能为了描写而描写,好的细节描写必须是有用的、真实的、典型的。它必须为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深化文章主题服务,它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应最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加以突出、强调
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如《邓稼先》一文,将邓稼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的气质和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品格;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人物形象,如《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写海婴和许先生的一些细节描写都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的富有人情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不仅通过对母亲“悄悄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扑过来抓住我的手”等正面描写来表现母亲深沉的母爱,还写了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样的侧面描写将母亲对“我”的牵挂渲染到极致,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当然,除了以上列举的写作手法,还有很多,如环境描写、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手法都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借助议论、抒情,对人物特质进行点睛式概括
记叙文中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邓稼先》中,“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深刻而准确地点出了邓稼先的精神品格;又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结尾处的议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揭示了“我”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再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尾,“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两句议论,对闻一多先生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在记叙、描写中运用抒情,有助于理清作品的思路,表达作者的情感。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结尾处“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深切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和祝福,也对文章主旨起到了升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