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精评
百草畔之行
王祎
暑假中,我、妈妈、同学等一行五人开始了我们计划已久的百草畔之旅。
一路向西,车窗外闪过的景色让我不时发出赞叹,忍不住拿出手机想拍几张照片。妈妈笑着说:“你还是省省你的手机电量吧。到了百草畔,多得是让你拍照的好景色!”妈妈的话更让我想早点一睹百草畔的风采。
妈妈的话更让读者心生期待,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两个小时后,我们把车停在山下,每个人背好自己的装备,开始一路向上攀爬。山中的石阶不是很陡,这让我有机会一边爬山一边观赏四周的景色。两旁树木苍翠,各种各样的植物高低错落,朵朵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其间;更令人欣喜的是,山间小溪顺着山势,蜿蜒而下,水流小的,叮叮咚咚,宛如珠落玉盘;水流大的,哗哗啦啦,就像暴雨倾盆。我们来到一处叫“滴水崖”的景观旁,只见一处峭壁像一堵巨大的高墙耸立在面前,崖壁上缀满了水珠。这些水珠在崖壁下方渐渐汇聚成细小的水流,滴滴答答地落到下面的沟渠中,人站在旁边,不用碰触,就已觉得清凉无比。
“树木苍翠”“植物高低错落”“小花点缀其间”,词语表达明白准确。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海拔1500米处,这里有著名的“万年泉”景观。道路旁边有一口古井,井口边水管中流出的就是井中清澈的山泉水。我伸手接了点水,冰凉的感觉霎时传遍全身。要知道,现在可是炎炎夏日啊!人的手在水中待的时间久了,甚至会凉到麻木。我用矿泉水瓶接了一瓶,仔细观察,瓶中的水没有一点儿杂质,纯净无比。我喝了一口,沁凉中透出一丝甘甜。这真是大山对人类的恩赐!
从触觉、视觉、味觉等角度,对泉水进行多层次描写,顺序清楚明白,表达准确生动。
终于到打了山顶。空中草甸更是带给了我们莫大的惊喜,开阔的视野让人的心胸好像也一下旷达起来。草甸面积不是很大,但植物的种类之多却令人惊叹。在以绿色为基调的草毯上,我叫不上名字来的小花数不胜数:从颜色上来看,有紫色、黄色、粉色、橙色、蓝色等;从形状上来说,花朵有单瓣的、多瓣的、球形的、碗状的……还有更多的形容不上来的。到了这里,我才知道自己词汇量的匮乏。我们迫不及待地在花丛中拍照,给花照、给草照、给人照,忙得不亦乐乎,快乐得一塌糊涂。随后我们来到了百草畔的主峰。此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与壮阔。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望不到边,盘山公路像一条带子环绕其间;更远处只能看到山的轮廓,让我想起了中国的水墨画。呼啸的山风从耳边滑过,我甚至觉得有些冷,这在炎炎酷暑之中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本段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描写了近处的花,五彩斑斓,形状多样;远处的山,连绵起伏,意境深远。而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美景的无比喜爱,文采斐然。
下山时,虽然体力有些消耗,但我们依然保持着极大的热情。“风动石”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我在上小学时就从课本上听说过“风动石”,今天终于见到真的了。这块巨石处于斜坡之上悬崖之边,还有三分之一的体积探出崖外,可它的着地面积还不到其体表面积的千分之一,给人一种感觉:只需一根手指轻轻一推,这块巨石就会滚落悬崖。我还专门查看了它得名的由来:当山风吹来,林涛阵阵,树木摇曳,此石也好似随风而动,因此取名“风动石”。不少游客在石头前拍照留念。一位胖胖的大叔说:“各位都躲远点,看我把它推下去!”说完真的运足力气手推巨石,可石头却纹丝不动,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通过推“风动石”的事件,更渲染出此次爬山带给自己的无比快乐。
在下山途中,我看到景区的一位清洁工阿姨在清扫石阶,不禁感叹:能在这样的地方上班真是一种福气!眼睛看到的是苍翠的林海、斑斓的山花,耳朵听到的是婉转的鸟鸣、溪流的潺潺,呼吸到的是纯净得无任何杂质的空气,喝到的是甘甜、沁凉的山泉水。有家在此,夫复何求!
到达停车场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我扭头回望苍翠的大山,心中默念:“百草畔,我还会来的!”
结尾的句子表达了对百草畔的依依不舍与无比留恋,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中心。
妙招关注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自己游览百草畔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美景的无比喜爱与留恋。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行文通顺流畅,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作者按照山下—继续前行—到达山顶—下山时—下山途中—到达停车场的顺序,用流畅通顺的文字,准确连贯的语句,写出了百草畔优美的景物特点,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在字里行间,我们仿佛也看到了百草畔的优美景色,禁不住也想徜徉其中,领略山的雄奇、水的甘冽、花的秀美。另外,本文详略得当,繁简适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最美的力量
房琪
秋日,迎着萧瑟的秋风,我漫步于大街小巷之间。已是晚秋,整个城市被寒气所笼罩。忽然,感觉一只蝴蝶在我眼前翩然飞过,定睛一看,呵!不过是一片被风卷起的落叶罢了。
“不过”一词写出了对这片落叶的不以为意,为下文作者的情感变化埋下伏笔。
我沿着它飞来的方向望去,一棵饱经沧桑的梧桐树,已然没有了夏日的生机,枝头稀疏地点缀着几片枯黄的树叶,有点儿摇摇欲坠的感觉。我心中油然而生出几分凄凉之感。树下的几只麻雀倒还挺快活,啄食着树下的果实。
枝头的“稀疏”“凄凉”与树下麻雀的“快活”形成对比,为后文突出主题蓄势。
一阵风吹来,那些叶子似乎有些眷恋,不忍离去,但还是无法摆脱风的力量,翩然落下,告别曲是这呜咽的寒风。诀别,便在此时此刻!
我不禁为它们惋惜,叶子一生装点大树,最后却无奈褪去一身的绿衣,伴随风儿远逝。我想它们一定有些不甘。
在空中纷飞的树叶,正演绎着生命最后的舞蹈。它们或旋转,或飘扬,或摇摆,或徘徊,它们跳得那么优美,那么自然,丝毫没有忧伤之感。我彻底错了。那微风过处,无数精灵翩翩起舞的景色,使我的伤感显得那么不合时宜。这时,一片落叶飘到我的掌心,我似乎听到了它心灵深处的诉说。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落叶在脱离枝头时的自然与优美。这也是“我”情感的一个转折点。
它说:其实自己是很快乐的。春天聆听燕子的呢喃细语,夏天欣赏百花的争奇斗艳,即便到了秋天,在逝去时为大树献上一支舞蹈,将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心中,化为树下的落红,滋养来年新的生命,不也是很幸福的吗?它轻轻在我耳边说:生活无悔,无私奉献。
以落叶的口吻讲述内心无私奉献的幸福,使落叶的形象一下变得高大起来。
又是一阵寒风,卷起地上成堆的落叶。刚才的一切恍如梦境一般,但是我却读懂了它们,不,是它们的心。
在各行各业默默工作的人们,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在用无私来奉献社会,用辛勤来播撒希望。他们为了国家的发展,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却不求一点儿回报。对于他们来说,奉献一生,最后落叶归根,在祖国的土地上长眠,这已足够。
点明主旨,升华文章主题。
那些和麻雀一样自私自利、安于享乐的人,又怎么能体会到这份无言的壮美呢?
妙招关注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助“落叶”歌颂了为了国家发展,在各行各业鞠躬尽瘁却不求任何回报的奉献者们。作者用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来贯穿全文:不以为意—几分凄凉—惋惜—读懂了它们—感动—赞美,思路清晰,行文通顺流畅。
没有包含思想感情的“纯写景”文字是难以打动人的,而本文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落叶,以及像落叶一样的人们的赞美之情。“演绎着生命最后的舞蹈”“无数精灵翩翩起舞”“用无私来奉献社会,用辛勤来播撒希望”……这样的文字在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引人深思。
我爱家乡的雾
乔志云
我的家乡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我家就在一处平缓的山坡上,门外鳞次栉比的梯田一下延伸到山脚下。
先写家乡独具特色的地理特点,“云雾缭绕”“鳞次栉比”等词语运用准确。
山里的太阳懒。鸡叫鸭喧,天已大亮,小村早已醒来,可那红脸膛的“男子汉”还不知躺在哪一个山岙里睡懒觉。举目望山,错落有致的群峰色调如铁,又似乎正是由铁而灰而终于透出点点淡淡的绿意。许多峭拔的山峰,穿着轻柔的纱裙,歪歪斜斜,慵态可掬……山脚下不远处,乳白色的山雾,浓浓稠稠,似沉似浮,既不从山口溢出,也不见缕缕飘起,只是轻轻地缓慢地涌动着,仿佛电影中海湖浪涛涌动的慢镜头特写……
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营造了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境界。
伫立在屋外,一种微微的凉意透心而入,“润物细无声”哦,这些若有若无的雾,像看不见的湿绒丝,沾在手背上、脸颊上、睫毛上,轻轻的,细细的,似乎还掺着淡淡的草香,沁人心脾。闭上眼睛,微启朱唇,探出一点点舌尖,似乎真的品出了那么一丝隐隐的甜味……
写自己身处雾中的种种幻觉,展示雾给自己带来的美好感觉。
当你睁开眼睛,一串“喔喔喔”的鸡啼声飘忽而来,奇怪的是,它似乎拖着一串粉红色的袅袅尾音!
定下神来,才发现这如诗的色彩来自林间的雾,那粉红色的雾!那雾如烟如缕,染得一切都有了一层若有若无的轻淡的粉红,连同你的感觉,你的凝思遐想……
写雾是粉红色的,暂不交代原因,增加读者的好奇感。
这粉红色并不均匀,却很自然,林木深幽处淡些,光线充足处浓些,却丝毫感受不到拼接的痕迹。如果你兴致好,唱上一支山歌,那旋律便会如一道粉红色的小溪流,泅向雾的深处……
粉红色逐渐加浓……终于看清,这神秘的颜料来自东方山头上一团隐隐升高的绯红——啊,那是太阳。
谜底揭开,悬念获释。
太阳终于升到了足够的高度,蓄积了足够的光热,在这越来越薄的雾中穿出了一个金黄的窟窿,露出了温暖的圆脸庞……世界清晰起来,天是蓝的,山是青的,粉墙红瓦掩映于绿树繁花之中——又是一个清清亮亮的初夏之晨!
着力描写了太阳升上天空的艰难和成功后的喜悦,场景温暖而慈祥。
那些雾哪里去了?哦,它们正柔弱而疲倦地卧在深谷,倚在山腰,还有淡得几乎看不见的几缕挂在对面山头几株松树的末梢上……
朋友,你也喜欢这奇特的粉红色的雾吗?那就请你到我家乡来做客吧,它定会使你陶醉忘返。
结尾点题,写出“我”对家乡的雾的喜爱。
妙招关注
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雾景,给文章增加了美感,也体现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之情。如“小村早已醒来,可那红脸膛的‘男子汉’还不知躺在哪一个山岙里睡懒觉”,用拟人手法写山村太阳升起来的晚;乳白色的山雾“只是轻轻地缓慢地涌动着,仿佛电影中海湖浪涛涌动的慢镜头特写”,用比喻写雾飘动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