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精评
争论
李昱琪
放学回家的路上,一想到姥爷坐在沙发上悠然地看老戏,声音冲破了房顶,我就头疼。可老妈偏偏觉得姥爷做啥都对。
“我”和妈妈对姥爷做法的态度截然不同,开篇即暗示了争论的双方。
一进门,姥爷不在客厅。“姥爷呢?”“瞧好了病送回家了。”老妈正在做饭,我走到厨房,凑上前去:“地上咋又那么多瓜子皮呀?”知道我这是明知故问,妈妈瞪了我一眼:“我吃的,怎么了?”妈妈切菜的刀在案板上当当地响着,传递着对我的不满。我耸了耸肩,乖乖回屋写作业。
母女对话的同时穿插神态、动作描写,风格幽默,彰显了“我”和妈妈和谐的关系,奠定了争论的主旋律。
“吃饭啦!”老妈招呼着。饭桌上饭菜已摆好,老妈端来一小盆热汤,麻利地盛好两碗,可脸色并不好看。我们各吃各的。“姥爷在的这几天,你怎么回事?”过了一会儿,老妈终于开了腔。“看电视那么大声,谁受得了?”“姥爷耳背,上了年纪,你知道的。”“你让别人怎么待?”“你姥爷又不是总在咱们家,不能体谅一点啊?”我不说话了,只闷头吃饭。可我觉得不是体谅不体谅的问题。“那我犯了错是不是必须得改呀?”老妈看了我一眼,“当然!”这下老妈上套了。“那姥爷上厕所小便不掀马桶坐垫,为什么说了也不改呢?”“那是他在老家习惯了。”老妈轻描淡写地说。“习惯不能改吗?习惯了就有理了?”我紧追不让。老妈一脸烦躁地看着我,好像审视犯人一样,扶了扶眼镜,语重心长地说:“你姥爷都七十多了,习惯不好改。凡事都要顺着他!”说着放下汤碗,开始收拾碗筷。“晚上去洗手间,马桶上全是……那个味儿……”妈妈转身进了厨房,完美避开了我愤怒的小火苗。我坐在桌前一肚子委屈。
这段话是二人争论的焦点,也是高潮,你一言我一语,对话思路非常清晰。妈妈语气由质问到语重心长,试图说服“我”;“我”的咄咄逼人,紧追不让,听起来,确实各占一分理。
“上了年纪就懒了,都这样!”老妈回来坐沙发上继续刚才的话题。我的大拇指不住地捻着食指,“才不是,杨绛先生九十多岁了,仍坚持每天早起读书写作。不能以年纪大为借口就不改正坏习惯。”“这……不管怎么说,晚辈孝顺长辈,首先就是顺!”妈妈一时无言以对,又接着老生常谈。“顺顺顺,就知道顺!”我噘着嘴没好气地说。“行啦,干自己的事去!”妈妈不耐烦地下令。我心有不甘地起身离开,她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不知坐了多久……
争论以不欢而散为最后的结局,看似没有胜负,实则引人深思,留有悬念。
星期天,妈妈从老家带回了一袋杏子。“喏,你姥爷说你最喜欢吃,特意从树上捡大个儿给你摘的。”望着这一袋金黄诱人的大杏子,想想小时候缠着姥爷玩扑克的那份快乐,我嘴角不禁微微上扬——关于姥爷的一切争论,都显得无足轻重。
为什么作者说这场争论无足轻重?我们从这袋杏子中似乎找到了答案——亲情,哪有对错之分呢?
妙招关注
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和妈妈之间针对姥爷生活习惯的一场争论,既然是争论,就要以人物对话为主。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本文中的人物语言,不但做到了个性化,而且还体现出了人物说话的艺术性。通过语言描写,一个孝顺的妈妈和一个伶牙俐齿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文章中语言描写颇多,作者注重在语言描写中穿插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这样就使语言灵活而不单调。
另外,文章以“一袋杏子”巧妙安排争论的中心人物姥爷出场,疼爱孙女的深深情意让“我”嘴角上扬,“我”在心里认识到“关于姥爷的一切争论,都显得无足轻重”。至此,“我”不仅接纳了姥爷的“恶习”,也理解了妈妈对姥爷的情感,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
争论
李维智
秋日暖暖的阳光穿过树梢,投在教室的课桌上。“丁零零……”中午放学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鱼贯而出,三五成群奔向食堂。
环境描写开头,为全文的积极争论营造了氛围。
可是,总是有那么几个人吃饭都不着急,瞧——
“班长,昨天咱们讨论的那道物理实验题,我有思路了!来来来,看我的!”我抬起头来,左右观望是谁,哟呵,原来是“黑哥”(因皮肤黑而荣获此昵称)啊。刚下课,他就抄起物理积累本冲着班长召唤,可真是个物理痴。
“你等一会儿哈,刚才的政治笔记我还没记完。”班长头都没抬,仍然一笔一画地写着他的笔记,那淡定的样子,唉,不愧为班长。“我来看看!”副班长佳慧一边轻声细语地应声答道,一边拿着铅笔,坐到了黑哥的旁边。黑哥把身子微向前倾,将题目推到佳慧面前,轻轻推了一下黑框眼镜,颇为得意地说起了自己探究出的解题思路。可是说着说着,他渐渐眉头紧锁:“哎?怎么不对了呢?……”咳,空欢喜一场,自己把自己绕晕了。
这时,班长嘿嘿笑着走过来,坐在黑哥前面的座位上,不慌不忙地拿起那道物理题:“我看看你的思路。”与此同时,又有几个同学凑上来,人越围越多,大家七嘴八舌地出着主意。我终于也忍不住,起身走到他们后面,努力踮起脚,伸长了脖子往里瞧。
这几段是争论的前期,重点刻画了三个人物,急性子的黑哥,轻声细语的佳慧,沉稳淡定的班长,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彰显人物性格,细节描写到位。
“这里应该用这个公式。”佳慧指着那个物理量,一边说一边抬头示意大家。“不对不对!这个公式是求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的,而我们需要的是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由此我们才可以推出……”黑哥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没办法,他是急性子,一张嘴就像放鞭炮。班长则在一旁沉默不语,若有所思,突然他大叫一声:“哦,我知道了,你们看这个!”他在纸上写下了老师在课上推导的简便公式。这一下,让刚刚围过来的其他同学炸开了锅:“对对对,就是这个!”“可老师说这个公式只有在计算题里有用啊?”“是这个没错了,看看算出来对不对。”“总觉得不对……”
除去对主要人物的描写外,对围观者的刻画侧面烘托出了这场讨论的激烈。
“怎么还不去吃饭?”张老师不知什么时候站在讲台上,笑着问大家,“快去吃饭,回来再讨论!”
张老师这一人物的出现,无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随着张老师一声令下,大家一哄而散,有几个同学显然还有点恋恋不舍。班长催促着:“走,先吃饭去吧,边走边聊。”
“不去!我再想想,就不信了!”黑哥拉回了题目,一个胳膊支着脑袋,又陷入了思考。“唉,真是个物理痴!”班长摇摇头,“我给你买个汉堡吧!”说完独自出了教室。
这一段虽然寥寥数语,但是黑哥和班长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这就是典型细节描写的功效。
我走在去食堂的路上,太阳照在我的身上,暖洋洋的。期末考试临近,班里新增了学习兴趣小组,不论是课间还是放学后,班里总是充斥着大家激烈讨论问题的声音,争论时面红耳赤,合作探究成功后击掌庆贺,这种感觉真好!想到这儿,我又想起了无心吃饭的黑哥,想象着一会儿我吃完饭回教室,黑哥或许又会兴冲冲地宣告:“我找到解题新思路啦!”我不禁加快了脚步。
环境描写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补叙了这场争论的大背景,深化文章中心。
妙招关注
这篇文章选取的是中午放学后教室里的一场争论,总的来说在以下三个方面值得表扬:
一是详写了其中的三个人,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其性格特点。如写班长“头都没抬,仍然一笔一画地写着他的笔记”,写黑哥则是“抄起物理积累本冲着班长召唤”,对比之中,一稳一急的性格就凸显出来了。
二是为表现这场争论的激烈,作者还刻画了一些围观者,比如写“有几个同学凑上来,人越围越多,大家七嘴八舌地出着主意”,还有“我终于也忍不住,起身走到他们后面,努力踮起脚,伸长了脖子往里瞧”,这些刻画虽然不多,却能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三是首尾都用了简单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一句话刻画暖暖的阳光,但是不仅在结构上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同时,也烘托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愉悦心情,暗示作者对同学之间良性争论的赞赏之情,字里行间传递一种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