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放送

好文放送

对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校长的一次访问

董媛媛

新世纪的中学生将来会以什么样的形象活跃于未来世界的舞台呢?针对这一热点话题,我们《初中生天地》编辑部的校园小记者走访了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

小记者:杨校长,现在,有一些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有的动不动就跳楼,有的看不惯就杀人……这类不正常的现象日益增多,已成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此,我们想请您谈谈新世纪的中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

杨校长:新世纪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得到健康的发展。首先,他们的内心世界会相对开放一些,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会摆脱自卑的束缚,残酷的竞争不允许他们沉溺于顾影自怜之中。因此,未来的中学生要走出“自我中心”的阴影,热情地对待他人。其次,新世纪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会增强。开朗的自我,强烈的自信,使他们懂得了怎样正确地认识磨难。因此,他们的依赖性将大大减弱,独立意识渐渐增强。他们将更为注重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我的决策能力、社交能力。

小记者:您能设计一下新世纪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吗?

杨校长:二十一世纪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大体上可以比喻成一棵大树。和二十世纪相比,它的主干应长得更粗壮、挺拔,其枝叶也更密集蓊郁。所谓主干就是指重要的基础科目。二十世纪里,它们长得已很粗壮,在二十一世纪,由于信息化的推动,中学生将有着更广阔、更独立的思维,有着更顽强的创作精神,有着更出色的自学能力,有着更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这些高营养的滋养下,这主干势必会更上一层楼。随着中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那些枝叶会呈现出更旺盛的生命力。中学生将清楚地意识到:要想为自己争得一席生存之地,就应该为自己的主干培养出一顶茂盛的绿冠。

小记者:新世纪的中学生是充满希望的一代,什么样的形象才能体现出中国少年的形象呢?

杨校长:张扬个性的服装,高雅活泼的谈吐,健康自信的心态,将是未来中国少年的形象。服饰只是新世纪中学生的外在形象,朝气蓬勃、热情奔放的个性才是内在的气质。

我们结束了这次采访。一路上回想着这次采访,新世纪中学生形象的轮廓渐渐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了。我似乎看到了那以崭新的令人羡慕的姿态,活跃在新世纪舞台上的中学生一族。

妙招关注

小记者带着当代青少年的思索,对杨校长进行了采访。在访谈中,从内在素质到外在仪表,为我们描绘了近乎“完美”的新世纪中学生的形象。作为一篇访谈式的应用文,本文结构首尾呼应,小记者的三个问题切中要点,语言流畅,思路清晰,不失为一篇佳作。

对细流文学社辅导员老师的一次访问

李莉

时间:9月22日

地点:文学社辅导员刘老师家

李莉:刘老师,我今天代表学校细流文学社小记者来采访您,好吗?

刘老师:可以啊!

李莉:刘老师,您作为一个七十年代的人,最喜欢看什么书呢?

刘老师:嗯,小说、图书、小人书,什么书都看。

李莉:哇!(鼓掌)

刘老师:你最喜欢看什么书?

李莉:我喜欢看小说、故事书,有时候还看漫画书。(脸红)

刘老师:你觉得看这些书有什么用?

李莉:嗯,看这些书可以放松心情。有烦恼时,拿起一本书,细细品读,烦恼马上灰飞烟灭。看书时,遇到一些好词好句,我就把它们摘抄下来,写作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刘老师:看书是有好处的。不过,无用的一些小说、漫画还是少看点好。

李莉:那是的。那些不好的书,我尽量少看。刘老师,您是作文辅导方面的专家,每年都要出几本作文专著,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秘诀可传授给弟子我?

刘老师:(笑起来)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总的来说就是写真实、生动、精彩,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不过,不同的文体要抓住不同的重点。比如,记叙文就要把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说明文就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去写。

李莉:议论文是中学生作文的难点,如何写好议论文呢?

刘老师:议论文要针对文章的中心论点采用事例或道理作论据进行深入论证。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李莉:(点头)哦,老师讲得太好了!那写诗呢?我非常喜欢写诗的,写诗要注意些什么呢?

刘老师:写诗要多阅读古文,多观察大自然,用心感受生活。

李莉:这次采访让我受益匪浅,谢谢刘老师。

妙招关注

出于对写作的兴趣,作者对这方面有特长的文学社辅导员刘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从阅读书籍、写作文和写诗等几个方面向刘老师进行了请教。全文语句诚恳,思路清晰,收获颇丰,达到了采访的目的。

对宜都市中考状元的一次访问

陆秀

陆秀:祝贺你,学哥!今年宜都市中考状元。我是外国语学校文峰文字社记者陆秀,明年学弟学妹们要竞技中考。学哥,你是今年作文满分获得者,你一定有自己的成功经验,请你不吝赐教。

王艺龙:好的。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陆秀:最近书店作文素材类图书卖得相当火,甚至《意林》《读者》这些大牌杂志也加入其中。这些五花八门的素材给我们提供了写作的原材料,同时,也造成选材纷纷撞车。对此,你怎么看?你又是如何对待的?

王艺龙:要保持作文的源头活水,就得不断观察生活,不断阅读,不断积累。不过,观察也好,阅读也罢,我从不盲从,对任何东西,包括作文素材,一定要融入自我,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悟。只有融入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让素材打上自我色彩,它才会变得独特而有生命力。

陆秀:真是真知灼见。学哥,你能不能具体深入一点?

王艺龙:作为学生,我们不要只哀叹“三点一线”生活的枯燥单调。其实,只要你用心,街边的小吃店、路边的修车铺、公交车上……时常可以听见老百姓谈这谈那,他们谈论的话题虽小,有时可能还有些俗气,但与时政息息相关,也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话题,经过自己大脑的过滤,巧妙地换一换、改一改、添一添,就可成为新鲜时尚的素材。我通常是将道听途说的故事,根据作文主题和内容需要,换人物,改时间,易场景,并在叙述中,融入自己体验、思考与感悟……于是,就成了新颖、独特的素材。有一天在路边小吃店吃早餐时,我听到一位老人讲了一个大人打小孩的故事:一个小孩,看见一个穿着破烂的老人在雨中行走,好心地将店里一把半旧的雨伞送给了老人,没有想到,孩子的妈妈不问青红皂白打了孩子一巴掌。这则材料,我稍加修改,就变成了作文《美好小城,美丽故事》中的新素材。

陆秀:学哥,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缺乏素材意识,才身在宝山不识宝啊!还有呢?

王艺龙:我们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自我体验,人人都有独特素材。具体构思,就要避俗就己,亮出自我。所谓“避俗就己”,就是避开大多数人可能写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取带有自我色彩的素材。我特别喜欢带有“个人版权”的素材,如此,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陆秀:能举个例子吗?

王艺龙:每每双休,做完作业,爸爸妈妈时常邀我出门走走,一边欣赏夜色,一边聊天。在清江公园,仰望天空中的明月,俯瞰清江水中的月亮,意境开阔,心旷神怡。如一篇作文中的月夜景物描写,就直接是双休月下散步的所见所感。我借用月夜诗意的景物描写,引出“我”对往事的回忆。一有月夜晚,“我”和妈妈赌气,将自己锁进小屋,是明月将“我”的火爆脾气安抚,让“我”冷静思考,想到妈妈的好。行文中灵活穿插对月亮的描写,渲染静谧氛围,烘托“我”孤寂的内心,巧妙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可谓情景交融。

陆秀:你真是有心人。最后一个问题:如何将书本上的东西,打上自我色彩?

王艺龙:这是一个大话题,三言两语难说清楚。我觉得,阅读一定得静下心来,或细细品赏,或掩卷沉思,对精彩段落不妨背诵,或巧妙模仿,天长日久,自然能为我所用。通过阅读和积累,让我们的作文语言变得有文采,有诗意。

陆秀: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妙招关注

本文就中考作文如何化用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的素材一一作答,既有对技巧通俗形象的诠释,更有王艺龙如何化用素材成就美文的活生生的例子,相信不少学弟学妹能学以致用。行文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不仅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便于读者抓住要点,也节省了不少过渡性文字,使文字结构更加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