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指导

技法指导

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必然要经历修剪枝杈的过程,过多的树杈只能抢走本该继续向上生长的营养,使其止步不前;若能剪掉多余的,留下主干,那么营养充足,势必冲天。写作,同样如此。鲁迅先生曾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因此,想要写出简洁明了的语言,我们需要对文章不断进行修改、锤炼。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频率的生活节奏和紧张的时间线,需要我们在表达时语言简明得体,即用最简洁明了的文字传达信息,不绕弯,不艰涩,不隐晦,明确易懂。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为何不选择那条最宽阔、平坦、距离又近的阳光大道呢?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做到语言简明呢?

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作文时要围绕中心来写,做到“不蔓不枝”“亭亭净植”,赘余的话不要,偏离中心的话不要,游离话题的不要。当然,紧紧围绕中心还不够,还应当突出重点,就像农民伯伯种玉米时需要间苗,留下生长强壮的精心培育,去掉拥挤的、虚弱的,防止营养流失,来年才能有好的收成。例如杨绛写的《老王》一文中,不论是描述老王的外貌,还是叙述老王的家庭,都没有过多的辞藻来修饰,相反,寥寥几字,尽量简明易懂,人物形象也并未因其显得干瘪无力,反而更能吸引读者一探究竟。这就说明,不要以字数多少来论英雄,而要以服务中心为主要目的,突出了重点,文章自然就有了主心骨,何必用多余的语言“打补丁”?

二、避免重复,消除歧义

语言表达要简明易懂,词语的选择,在这里十分重要。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塑造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所用的语句,“切切察察”一词,不仅说出长妈妈喜欢絮叨,而且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与上文“实在不大佩服她”相互呼应,既不需要再次强调长妈妈性格不讨喜,也不用多做解释,因为文中早已昭示若然。

作文也是如此,高兴就是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痛苦就是撕心裂肺,苦不堪言,大量重复性词语不仅不能让别人准确理解其中含义,还会造成模糊不清、不知其然的状况。同时要选用的词语应大众化,避免使用生僻词和已经被时代淘汰掉的词语,避免自己生造词组和滥用方言词语。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目的在于不产生误解、歧义。要将词语的词性掌握,是褒义还是贬义,其中细微需认真分析分辨,按照词语约定俗成的用法进行应用,切记不要自己胡乱创新和篡改。

三、善于概括,巧用表达

有些同学可能认为,是不是华丽的辞藻多一些,优雅的词汇多一些,就更能显示出自己高超的写作水平了呢?其实不然,这样只会让文章缺少细微真实的描绘,使文章成了“假大空”。当然,优美动人的语言要有,但要掌握一个度——概括,同时将其与必要的叙述相结合,才能达到语言简明的最佳效果。例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对叶圣陶先生事迹的概括——“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宽厚而深受感动。”继而展开叙述,却不再将“待人宽厚”次次带入事件,只因首句早已概括,此后不便多说。

汉语是一种寓意丰富的语言,它的许多表达形式都是以“简明”为原则。例如成语、简称、紧缩句、合成句等。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作者就运用成语来概括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和行为作风,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锲而不舍,目不窥园”等,既凸显文采,又语言简明。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是否简明,不应以字数断定,而要从语言的表达出发,当简则简,当繁则繁,不能追求“简”进而影响“明”,让人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