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魅力的囚犯
1918年7月18日,纳尔逊·曼德拉出生在南非特兰斯凯省乌姆塔塔一个滕布族酋长家里。
1944年非国大内建立了非国大青年联盟,26岁的曼德拉任全国书记和全国主席。在青年联盟推动下,非国大于1949年通过反对白人统治、争取民族自决的政治纲领,决定以群众运动反对白人种族统治。
1952年,针对南非国民党上台后颁布的“集团住区法”和“人口登记法”,曼德拉组织了全国性的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蔑视运动”。因指挥有功,他被选为非国大副主席。
1962年1月5日,由于叛徒出卖,扮成司机的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附近被秘密逮捕,并以破坏罪被判无期徒刑。从此,他长期身陷囹圄,但他一直是南非黑人争取平等和自由斗争的精神领袖。
罗本岛监狱有30间牢房,当年曼德拉被囚禁在第5号牢房,仅有四平方米。门是双层的,外面是木头的,里面是厚厚钢棒焊制的铁门。
在身材魁梧的曼德拉的单人牢房里,没有床也没有桌椅,只有一席草垫和两条毯子,墙顶上开了一个天窗,有一束阳光射进来。每天早七点到下午四点,曼德拉与其他囚犯一起挖土修路、开采石灰岩,像奴隶一样地流血流汗,鞭打、凌辱是家常便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低劣的伙食,使他的身体日益虚弱,体重下降了50磅。南非当局企图以长期囚禁和苦役消磨曼德拉的斗志,直至到1973年曼德拉重病之后,狱方才发给他一张没配床单和枕头的床。
后来,曼德拉每天三点半就起床,利用狱中简陋的条件坚持锻炼身体两个小时,这使他六七十岁依然体格健壮。他在狱中孜孜不倦地学习,通过函授修完伦敦大学法律专业课程,还学习经济和商业专业课程。为能看懂官方的南非荷兰文报纸,他自学了荷兰文。曼德拉博览群书,积蓄力量,在狱中写下了《迈向自由的漫长道路》一书。1977年书稿被狱方发现,曼德拉被罚四年不得阅读书籍,这也是他一生中最苦闷的时期。
由于曼德拉品格高尚,学识渊博,广泛接触囚犯,讲述人生哲理,传播反种族主义思想,囚禁曼德拉的罗本岛监狱被囚犯誉为“曼德拉大学”。就连奉命“严加看押,不得与之接触”的白人看守也为之感动,由对立、敌视而变为钦佩、崇敬,同黑人囚犯一起,亲切地称他为“曼德拉大叔”。
曼德拉在狱中坚持不懈地斗争,争取到听广播、读报、洗热水澡等多项权利。南非当局担心这会影响对其他囚犯的奴役,便秘密将他转移到开普敦维克托·沃斯特监狱。在这里,曼德拉拒绝以流放和放弃武装斗争为条件的释放出狱。他严正指出:“自由是不能讨价还价的。”“在他们给我们以一个政党的合法地位之前,不得不继续武装斗争。”“在监狱中,我对白人的仇恨减少了,但对制度的仇恨却增加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曼德拉恢复自由之后,决不向仇敌或曾经折磨他的人报复,表现出宽容的雅量和人性的光辉。
1985年1月,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学教授、前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首席顾问达什,获准访问了这位已经与世隔绝了23年的伟人。达什写道:“他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看上去不到66岁。自制合体的咔叽衣裤,没穿囚服。平静、自信、具有威严的举止,绝不像一个游击队员或激进理论家,而像一位国家元首。”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南非黑人大主教图图一再呼吁:“曼德拉是南非黑人的真正领袖,政府必须把他作为黑人领袖对待。”
1990年2月11日16时15分,南非开普敦维克托·沃斯特监狱的大门打开了,被囚禁了27年的曼德拉在警车和直升机护送下走出牢门。年已71岁的曼德拉须发斑白,与夫人温妮手拉手向群众挥手致意。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名记者汇集于此,报道曼德拉出狱。据南非报纸称,第一张曼德拉出狱的照片,当即被美国人以数百万美元的高价买走。
纳尔逊·曼德拉的一生极其富有传奇色彩:从囚徒到总统、又从总统到平民。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政治犯,一生中有27年在监狱中度过,其中有18年被关在罗本岛的牢房。他被判终生监禁走进监狱时,是个健壮的男子;走出监狱时,已是古稀老人。直到75岁,也就是1994年4月,他才时来运转。那年南非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白人、黑人一起参加的全民大选,作为南非黑人组织非国大领导人的曼德拉被选举为总统,从而结束了南非300多年的白人殖民统治,彻底消灭了种族隔离制度。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中,大概没有人能像曼德拉那样获得如此广泛而崇高的荣誉。他是印度尼赫鲁奖、奥地利布鲁诺·克赖斯基人权奖、委内瑞拉西蒙·玻利瓦尔解放奖、苏联列宁国际和平奖、圭亚那最高荣誉奖、西班牙人权协会奖、德国不来梅团结奖、东德国际友谊之星奖、欧洲议会萨哈罗夫奖、古巴普拉·希龙奖、英联邦第三世界奖、美国肯尼迪人权奖等众多大奖的拥有者。特别值得强调的是74岁那年,即1993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迄今为止,曼德拉已是罗马、佛罗伦萨、阿伯丁、格拉斯等上百个城市的荣誉市民;当选为苏格兰、利兹、伦敦等许多大学的联合会主席;大不列颠全国海员工会及众多其他工会的荣誉会员;获得包括中国北京大学在内的美、德、古巴、津巴布韦等数十所大学的荣誉学位和学衔;德国还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学校;世界各大洲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街道、公园和广场……
不管是出访异国他乡,还是巡察国内各地,只要有曼德拉出现,总会伴随群情振奋的欢呼和掌声。人们对他的爱戴与崇敬之情,超越了国家、民族、肤色、性别和年龄的鸿沟。就连从1615年起就作为监禁流放囚徒的罗本岛,也因当年关押曼德拉而成为南非人民自由民主的象征,于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主动让贤退休后的曼德拉,也许会继续为战胜艾滋病而率众明星义演筹款;也许会继续为扩大慈善基金而出卖自己的新画;也许会继续为南非申办2010年的世界杯而奔走;也许会返回老家,含饴弄孙,过上早已向往的田园生活,安享晚年……但毫无疑义,曼德拉的故事还会继续,曼德拉的魅力必将经久不衰。
曼德拉曾对一位给他写传记的中国记者说:“无论我们对谁产生多大的敬意,也不要把他写成天使。因为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不错,曼德拉不是神,但至少是一位最具魅力的囚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