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成功的关键
驻渝某师副师长徐万华回忆说,杨利伟特别热爱飞行事业,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他在飞行准备上,总是认真细致,特情处置问答全部是优秀。他在还没有成为航天员之前,就成功地化解了多次险情。
1985年夏天,杨利伟在航校的一次跳伞课中,参加了飞行跳伞训练。由于空中风速过大,杨利伟和一名学员在空中发生两伞重叠,两把没打开的伞叠在一起。他们像石头一样飞快下落。情形十分紧急,地面指挥员不停呼喊:“打开备份伞!”杨利伟没有丝毫慌张,沉着冷静地操作,和同学一起向相反的方向使劲拉伞绳,使两个伞及时分开,迅速排除了险情,安全着陆。
有一次飞行训练,杨利伟完成训练课目后返航。他驾驶战鹰以一个漂亮的蜻蜓点水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不料,减速伞弹不出,飞机如离弦之箭高速前冲。他沉着冷静地采取应急措施,飞机被乖乖地降服,稳稳地停在跑道上。
还有一次杨利伟驾机飞到艾丁湖上空,飞机突然一抖,左发动机熄火停机。飞机速度陡然慢了下来,方向失控,重心失衡,像醉汉一样在空中摇来摇去。飞机的通信系统也被隔断,无法和指挥塔取得联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杨利伟临危不惊,没有选择跳伞弃机,而是沉着冷静,准确操作,调整飞机重心,用一台发动机把飞机拉到500米高度,用肉眼导航,成功把飞机降落在停机坪上。当战友们看到杨利伟平安走出舱门时,高兴地冲了上去,把杨利伟高高地举了起来……后来,《解放军报》报道了杨利伟的事迹。
在“神舟五号”发射前,谁能成为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中国航天员,自然是引人注目的话题。事实上,被选定的三个人都完全符合首飞员的标准。杨利伟被确定为首飞员之后,就接到了命令,并安排休息。如果第二天早上起来首飞员自我感觉不适,或者心率不好,就可能换成别人。这就像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上天前虽然排在第三位,但却代替了原定的首飞员一样。有人曾问过杨利伟,如果被定你为首飞员,会不会在发射前出现失常,会不会被别人代替?杨利伟特别肯定地回答:“绝对不可能!”
黄伟芬是14名航天员的飞船模拟器女教官。她说,杨利伟的表现非常好,特别是在进舱、发射、返回的3个关键阶段,杨利伟的心率一直保持在70多次,发射时,心率只有72次,冷静极了。
郑敏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计划局副局长。他说,杨利伟非常优秀,是个国宝,从发射到升天到返回时,心率基本不变,只有70下左右,只是在点火瞬间达到一百零几,马上又恢复到80下左右,在轨道上甚至只有66下。
事后有人问杨利伟:为什么不紧张?杨利伟表示,当时心里只想着程序和操作,意守丹田。这说明杨利伟已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知子莫若母。杨利伟的母亲当过教师,她在应邀做报告的时候,从心理素质的角度,对杨利伟的成功做过这样一段概括性的分析: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很多高尚的品格,但是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生的顶峰,这就是一个人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等于有了成功的心理基础和准备,所以说,自信心是杨利伟取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