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布风波

尿布风波

20世纪80年代,美国生产婴儿尿布的头号厂家——宝洁公司,决定用在美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婴儿尿布,开拓中国香港和德国的市场。

在一般的情况下,宝洁公司的产品每进入一个市场,都要经过“实地试营销”,以便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但这一次宝洁公司却胸有成竹地认为:尿布就是尿布,婴儿尿就是婴儿尿,这种尿布已经在美国畅销多年,受到极其普遍的好评,因此,直接进入中国香港和德国的市场是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的。

非常遗憾,宝洁公司失算了:它没有想到,不同国家在使用婴儿尿布的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用多说,它的跨国经销尿布遇到了麻烦,后来被人们戏称为“尿布风波”。

中国香港的消费者反映,“宝洁公司的尿布太厚,没有必要。”

德国的消费者却反映,“宝洁公司的尿布太薄,吸水性能不足。”

同样的尿布,怎么可能同时出现“太厚”与“太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呢?

宝洁公司进行了详细地调查,最后发现,婴儿一天的平均尿量虽然大体相同,但婴儿尿布的使用习惯在中国香港和德国却大不相同。

香港的母亲把婴儿的舒适当作头等大事,只要孩子一尿,立刻就换尿布。因此,宝洁公司的尿布显得太厚了。

德国的母亲比较制度化,早晨给孩子换块尿布,然后到晚上再换一次。于是,宝洁公司的尿布就显得太薄了。

结果一样薄厚的尿布,不同国家的母亲也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反映。

“尿布风波”的教训,无疑是生动而深刻的。企业面对的永远是不同的市场、不同的环境。只有针对不同的地域风俗、人文特点,做出符合实际的营销对策,才能获得成功。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仅凭自我感觉来行事是极不可靠的。脱离实际,实际就会与我们背道而驰。想不到万有一失,就难做到万无一失。不把现实理想化,反而能在现实中较好地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