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机遇需要好眼力
很早以前,腓尼基人一艘满载天然苏打的商船,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航线,旋即搁浅在地中海贝鲁斯河口处。人们索性跳下船,在沙滩上尽情地玩耍,欣赏着海岸的迷人风光。
不一会的工夫,人们又从船上搬出一口铁锅,将其架在几块天然苏打上,点燃了炊烟。围坐成一圈的人们,享受了一顿可口的野餐之后,便开始收拾餐具。不经意间有人发现,锅下出现许多神奇的反光透明的闪亮物体,简直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其实,那就是如今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玻璃。他们视玻璃为奇珍异宝,像捡拾宝贝一样将它们收集起来。
为了搞清奇珍异宝的来历,腓尼基人又将天然苏打和沙子放在一起,点燃干柴烧起来观察,结果又有了同样的收获。就这样,他们发现了提炼玻璃的原料和方法。
返回家乡后,他们将石英和苏打放入特制的熔炉,炼成液态再固化为玻璃珠子。他们将玻璃源源不断地发往世界各地,换回了大量的金银财宝。
后来,提炼玻璃的秘方传到埃及,逐渐扩散到许多国家。用玻璃制作商品的工艺也日臻成熟。随着社会的进步,玻璃的用途也越来越广,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各种精密仪器,都有不同类型的玻璃在发挥着作用。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炼出的玻璃,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气泡。这显然不符合各种光学精密仪器的最起码要求。
用什么方法才能消除玻璃中的气泡呢?这一难题曾经给许多探索者带来困扰,他们绞尽脑汁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人类进入18世纪之后,法国钟表匠吉南最先攻克这一难题。为了独享与之俱来的可观收益,他将这一发现视为家传秘方严加封锁。
又过了一个世纪之后,又有两位科学家相继破解了其中的奥妙,可他们也像吉南一样不肯公之于众。
20世纪初期,光学玻璃开始用于战争,显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当时能炼出无气泡光学玻璃的只有3家工厂,一家设在德国,另外两家分别控制在英国谦斯兄弟和法国曼阿杜博士手中。
俄国人研制光学玻璃,也遇到气泡的困扰。1916年,他们动用一艘潜水艇,悄悄地将几个专家送往英国取经。英国人没有满足俄国专家的要求,而是将他们一竿子支到了法国。
当时正赶上法国抵抗德国的进攻,处境非常困难,急需来自于俄国的援助。俄国专家的到来,受到法国的高度重视,总统亲自将来宾引荐给曼阿杜博士。俄国专家表示,愿出100万法郎购买消除气泡的技术,然而曼阿杜既不为金钱所动,也没给总统面子。俄国专家再次遭到拒绝,尽管感到十分沮丧,但是他们并没有气馁,又匆匆忙忙地返回伦敦。
经过英国一位大臣的从中斡旋,加上俄国专家也少不了付出一笔高昂的代价,最后总算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想要的技术秘密。翻开谦斯兄弟提供的机密文件,只见上面写着他们的偶然发现:“要生产出无气泡的光学玻璃,在热熔原料时必须不停地搅拌。这样就能保持温度一致,使原料均匀混合,充分起到化合作用。不停搅拌的一个直接效果,就是可以促使气泡溢出,从而彻底清除气泡。”
他们感慨万千,原来消除光学玻璃气泡的方法竟是如此的简单和平凡:就是不停地进行搅拌……
无论是在偶然中发现了制造玻璃的方法,还是在偶然中发现了用搅拌来清除玻璃中气泡的诀窍,都绝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只有在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之后,人们才会恍然大悟。其实,在简单中发现不简单,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除了需要有好机遇之外,更需要有好的眼力。没有好眼力,就没有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