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的力量

细节的力量

上海的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上海的地铁二号线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的。从表面上看,这两条地铁似乎差不多,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但到地铁二号线投入运营之后才发现,有些至关重要的细节被忽略了。结果,地铁二号线的运营成本远远高于地铁一号线,很长时间没能实现收支平衡。有比较才有鉴别,下面就是被地铁二号线所忽略的几个细节:

1.进出站口的三级台阶

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进出口都不是和地面齐平的,都有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站,必须先踏上三级台阶,然后才能进入地铁站。这三级台阶看来无关紧要,甚至微不足道,但在下雨时却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正因为如此,地铁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与此相反,由于地铁二号线没有这三级台阶,结果发生过雨天被淹的惨剧。

2.进出站口的一个转弯

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进出口,都有一个转弯。这一个转弯大大减少了地铁站台和外部的热量交换,从而减轻了空调的压力,使得地铁一号线的电费大大小于地铁二号线。与此相反,由于地铁二号线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结果电费居高不下。

3.站台外边的装饰线。

地铁一号线的站台最外边采用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在里面铺设同一色彩地砖。这样的装饰,给了乘客较强的心理上暗示,从而使乘客自觉不自觉地站在色彩地砖的范围内,与地铁至少保持了大约50厘米以上的距离,有力地保证了乘客的安全。与此相反,地铁二号线的地面全部用同色的地砖铺成,乘客稍不注意就会过于靠近轨道,结果迫使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门人员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4.站台宽度

地铁一号线的站台比较宽,上下车比较方便。与此相反,地铁二号线的站台比较窄,尤其是一二层之间的楼梯比较窄,在客流的高峰时间,显得非常拥挤。

此外,较窄的站台,使得乘客无法看清楚对面的本站站牌,容易坐过站。结果迫使地铁二号线重新装饰了所有的柱子,使每一个站台的柱子都不相同,以方便乘客辨认,但同时地铁二号线也就丧失了在柱子上做广告的收入。

诸如此类,还有一些。有些细节事关大局,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