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不开口的人”

采访“不开口的人”

有一位世界级名人,常常神情严肃、沉默寡言。不知为什么,他总是回避记者的采访,即使无可奈何地与记者遭遇,也很少回答记者的问题。一句话,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回避或拒绝记者的采访。许多记者都试图采访他,但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记者的圈子内,大家戏称他是个“不开口的人”。

有个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实习记者去采访他,却获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功。同行们问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让“不开口的人”滔滔不绝的诀窍是什么?她有些腼腆地说,主要是创造出一种良好的交谈氛围,并介绍了将采访引入佳境的序幕。下面就是他们之间的对话:

记者:“先生,在采访前请允许我向您表示祝贺。”

名人有些诧异:“祝贺什么?”

记者:“祝贺明天是您的生日。”

名人似乎把这件事忘了:“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

记者:“是的,先生,我是从您的传记上看到的。”

名人:“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不应该祝贺,因为过完生日我就74岁了,就更加衰老了。”

记者:“我父亲也是74岁,各方面也很优秀,是我最崇拜的人。如果我说他更加衰老了,他会轻轻地打我一巴掌的。”

名人笑了:“他做得对,但你不可以对父亲说,却可以对我说,是吧?”

记者:“您精神焕发,充满活力,一点也不衰老。尽管您的年龄同我父亲的年龄一样,但您的智慧和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却超过了我父亲。”

名人:“那你把我看成是什么样的人呢?”

记者:“您是我的老师。”

名人:“那好,我们下课吧。”

记者:“不,老师,我们刚刚开始上课。”

说罢,双方都笑了起来。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要投机不嫌多……

年轻的记者用祝贺名人的生日,缩短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因陌生而产生的距离;用名人与父亲同龄,填平了双方的代沟;用以名人为师的定位,进入了讲述与倾听的角色。所有的一切,都是就地取材,信手拈来,轻松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不开口的人”就这样打开了滔滔不绝的话匣子。